侯曉紅
【摘 要】現代信息網絡工具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學習,我國大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適應性表現明顯不足。文章從網絡學習歸屬感缺失、網絡學習定位感迷茫、網絡學習效能感低下、網絡元認知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大學生網絡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網絡學習;心理環境;建構
中圖分類號: G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16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78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工具正以它所特有的易于跨時空溝通、互動、共享信息的開放、平等的無中心網狀環境來影響著人類的學習,網絡學習已成為大學生必需的學習方式。而我國大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適應性表現明顯不足,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網絡學習的心理環境的混沌是大學生網絡學習效率低下的癥結所在。本文將對我國大學生網絡學習的心理環境及其建構做出分析。
1 網絡學習心理環境的混沌是我國大學生網絡學習效率低下的癥結
網絡學習是典型的自主性學習,學習活動由學習者自己控制。網絡環境相對自由松散,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學習者的自我控制要求將很高。我國大學生對網絡學習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究其癥結在網絡學習心理環境的混沌,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
(1)網絡學習歸屬感缺失。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類需要生活在社群中,并在社群中獲得認同感、歸屬感、自尊感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網絡社會里,網絡學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影響大學生適應網絡學習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在網絡世界中大學生對自己的身份的認同、網絡學習環境的認同,還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中國的大學生習慣于傳統學校的集體學習活動,網絡學習的獨立性、分散性和自由性使大學生們沒有了歸屬感,也缺乏學習競爭的心理環境,從而導致大學生網絡學習的后勁不足。網絡學習中學生與教師處于一種時空分離狀態,這種分離狀態容易使大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產生孤獨感,為此網絡學習中大學生的歸屬需要顯得更為強烈。
(2)網絡學習定位感迷茫。“網絡定位感是指學習者對他在網絡學習中的系統位置、心理位置的理解及對獲得所需信息所必要的策略和活動的理解。”[1]這種定位感直接影響大學生網絡學習的信心,高度的不能定位感會使大學生們感到迷茫,學習則處于一種無序混沌狀態。經我們分析,我國大學生網絡定位感迷失的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網絡認知負荷超重。由于網絡大量采用了超文本方式組織學習材料,而且學生掌握著主動權,極容易出現系統或個人所接收的信息超過大學生信息處理能力,以致出現網絡認知負荷超重,導致學習目標的游移,出現信息迷航。二是網絡學習系統的局限性妨礙網絡定位感。我國網絡教學資源的組織和呈現方式設計不夠合理,影響學生的網絡定位。三是網絡信息交流的自由性弱化網絡定位感。從個體文化行為分析,網絡文化具有高度自主化特點,個體對于網絡文化的參與性大大增加。互聯網作為一種授權技術,大學生們往往醉心于自由的控制權力,徜徉在網絡中而迷失了自己在網絡中的位置和方向。
(3)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低下。“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在網絡學習活動中取得成功的信念,是個體對自己使用計算機、網絡信息資源或網絡通信工具等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2]在網絡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網絡學習行為的選擇,以及該行為的堅持和努力程度,也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在一項對我國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的調查中有61%的同學都覺得自己不能完成學習任務。[3]
(4)網絡元認知不足。網絡元認知是大學生以自己的網絡認知活動為對象的認知活動,是對自己網絡認知活動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而網絡元認知監控是網絡元認知的核心,它不斷監控學習活動的進展,對學習策略起定向、調控、整合和修正的作用,直接影響以幫助大學生們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 有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網絡學習元認知監控能力總體處于較低水平,網絡學習的計劃性、準備性、意識性、方法性、反饋性和總結性維度上處于較低的水平。”[4]大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缺乏自我監控的現象,這已經成為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網絡學習心理環境的混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網絡學習的效率,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網絡學習心理環境已成為當前大學生能否科學、合理、高效地利用網絡的一個關鍵因素。
2 構建良好的網絡學習心理環境是提高大學生網絡學習效率的根本保障
網絡學習是包含一系列復雜認知活動的過程,網絡學習環境改變了大學生對教師的絕對依附,使大學生獲得了從網絡中進行補償性、驗證性、興趣性、適應性學習的機會,獲得了學習的自由,但是,要想真正促成主動的、有效的網絡學習,需要具備良好的網絡學習心理環境。我們認為良好網絡學習心理環境的建構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加強大學生網絡主體性教育。在網絡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引導大學生在網絡學習活動中進行能動的、創造性的自主學習,幫助大學生發展自己的網絡學習能力。第一,加強網絡主體意識教育。主體意識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網絡學習活動中,人的主體性一般要經歷“自我”、“自失”、“自覺”三個發展階段。只有當大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網絡學習實踐的主體,才不會“自失”,并促使網絡學習者尊重主體間性的交往方式,因此,網絡學習應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我的主體性發展階段,主動訴求于自己,提高自我的各種素養,為向“自覺”階段發展做出努力。第二,強化網絡學習意識,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元認知能力。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引導大學生形成反思網絡行為的習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網絡行為進行反思和調控,增強大學生網絡學習元認知能力。我們的教育可通過策略介紹、策略教學、策略訓練、策略評估和策略運用五個可循環的步驟組成的網絡學習策略培訓模式,增強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
(2)建立網絡學習主體性困境調適機制。
隨著網絡學習的不斷普及,網絡的不合理使用所帶來的負效應將演變成嚴重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有必要對人的心理進行適當的調適。第一、建構完善的網絡學習共同體,重建網絡歸屬感。人的大多數行為是在尋求并實現自己的價值,網絡行為也不例外。“學習者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自尊感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維持他們持續、努力地學習活動,”[5]我們需從三方面抓好網絡學習共同體建設,一是建構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這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相同的文化價值觀是學習共同體的黏合劑,是共同體中的大學生們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互為歸屬的基礎,會使共同體對每一個成員產生強烈的感召作用和凝聚力。二是網絡學習環境的設計必須充分體現情境性和人文性,促進情境性學習,使大學生能充分體驗網絡學習需求的滿足和集體歸屬感。第二、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定位水平。在網絡世界中,只有能夠切實地了解自己在網絡中的位置,才能真正地做到自主學習。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定位水平可以從設計邏輯清晰的網絡學習導航系統、強化大學生網絡學習的認知內驅力和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等方面著手。第三、不斷完善網絡學習平臺,構建日益完備的網絡學習資源。我們不僅要擴大網絡資源類型,更要促進網絡資源的互通和網絡平臺的合作。而從學習系統內部看,一個好的網絡學習系統應當是一個促使學習者不斷進行自我提示、自我評價、自我引導、自我總結的系統,而不應當只是傳統學習內容在網頁程序上的簡單展示。
(3)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學習心理資本,促進網絡有效學習。
心理資本是個人激勵自身發展的原發性動力,是一種重要的個人積極心理能力,是個體在特定的情景下對待任務、績效和成功的一種積極狀態,能夠使個體準確選擇自我完善的目標,充分利用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的能量,以樂觀、充滿希望的心態去積極地解決問題、發展自我。大學生要在網絡學習中獲得成功,必須提升自己的網絡學習心理資本,可以采取以下三條基本措施:第一、規劃網絡有效學習。為了保障有效的自主學習,必須抓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儲備性與急需性學習相結合的觀念,即為長期打基礎與短期應用的學習相結合,并發展支持性的社會交互環境,尋求最大化的學習機會;其次,幫助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社會資源以及學習者自身的認知風格、知識準備水平進行有效的分析,確定學習任務及其目標;最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習者將學習任務目標分解成小的、更易實現的目標,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樹立網絡學習的信心。第二、提升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反映了學習者擁有表現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戰性任務的信心。要增強大學生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一是幫助學生樹立網絡學習認同感。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對網絡學習的順應、同化和內化形成網絡學習認同感。二是建立網絡學習環境的激勵與評價機制是增強大學生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措施。第三、養成良好的歸因風格。歸因風格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歸因認知方式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特有的歸因傾向。我們應注重引導大學生把積極的事件歸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性的及與情境有關的原因,以利于大學生們形成良好的歸因風格和積極的樂觀心態,增強心理韌性和恢復力。
在網絡社會中,良好網絡學習心理環境的構建能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掌握網絡學習的策略,使大學生在網絡世界實現學習的個性化、自主化、高效率、高質量,真正走進自主學習、自主成長的空間,讓大學生真正提高網絡學習適應性,成為真正的網絡學習主體。
【參考文獻】
[1]胡凡剛.影響網絡學習質量的心理因素探析,教育研究[J]2007(7),23-27.
[2]尹睿,謝幼如.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研究引論:涵義、課題與啟示,中國電化教育[J].2010(2),26-28.
[3]仇煥青.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適應性整合性干預模式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1.
[4]勞玲,羅雙蘭.大學生網絡學習元認知監控能力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繼續教育研究[J].2008(9):95-97.
[5]宿曉華.網絡學習生態視角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