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秀立 黃鎧 肖楚麗
【摘 要】為改善組織胚胎學的教學現狀,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將PBL教學直接引入教學實踐中,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PBL;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R-4;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33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160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Reform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LI Meixiuli HUANG Kai XIAO Chu-li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tus of histology embryolog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o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PBL teaching was introduced into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PBL;Histology and embryology;Teaching reform
組織學與胚胎學包含兩門課程,組織學,胚胎學。組織學是研究正常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一門學科;胚胎學是研究生殖細胞和·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發育、胎兒與母體的關系以及先天性畸形的一門學科[1]。這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它是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婦產科學的基礎。由于此門課程屬于醫學生的入門課程,授課對象都是新生,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學習內容,導致學習很吃力,所有的學習都靠死記硬背,最終的學習效果不理想[2]。目前,組織學與胚胎學授課方式還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想過我為什么要去學習這門課程,學完這門課程我能從中獲得什么知識?學到的這些知識在臨床上到底如何應用?甚至于有些學生懷疑這門課程與臨床知識關聯性不大。針對此種情況,處于基礎醫學教育一線的老師更需要提高警惕,對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此,我們把PBL教學引入臨床專業的教學中,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1 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當前我校的臨床專業已入選為省內雙一流學科,培養一批批應用型、創新型、實用型醫學生尤為重要。組織學的教學內容以細胞為單位,研究內容多是微細結構;胚胎學是研究人體發生發育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抽象難懂、專業術語多、結構復雜,大部分學生很難將平面結構與空間立體結構、組織的功能完全聯系起來[3]。學生學習組織胚胎學時基本上都靠死記硬背,沒有活學活用,使學生產生意識誤區,認為學習組織胚胎學和臨床實踐完全沒有關系,導致學習時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枯燥沉悶。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將PBL教學法引進組織胚胎學教學中,改善教學現狀。
2 PBL教學法在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
2.1 合適的案例選擇
PBL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它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傳統課堂老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就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此種教學方法,缺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都是一味地被動學習,課堂氣氛枯燥沉悶。而PBL教學法更側重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學習,通常在課堂上以設置臨床案例為導向,設置相關的問題,啟發性的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案例的選擇很重要,由于組織胚胎學的開課都是第一或者第二學期,授課對象都是大一的新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對醫學知識都充滿了好奇,特別是對于臨床案例都很感興趣;所以老師對于臨床案例的選擇又極為重要,都是新生,選擇的臨床案例肯定不能太難,太難學生理解不了,PBL教學無法開展;案例太簡單,學生一眼就看出答案,教學的時候學生就失去了討論的積極性。比如說,疏松結締組織這一章節里,我們選擇了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這一病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的病理切片診斷又稱為急性蜂窩織炎,由此引出疏松結締的結構特點。又如,我們在講成纖維細胞時,聯系外科手術或大創傷、大燒傷的病人為什么要大量補充維生素C。如過敏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等等。所選擇的這些臨床病例既緊密聯系臨床,又和組織學相關知識密切相關。這種教學設計無疑能大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問卷調查,學生普遍反映較好,期末考試成績也明顯高于往年的成績。
2.2 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老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4],老師在講臺上賣力的表演,盡最大的能力了讓學生明白自己所講,可往往收效甚微。PBL教學法則將學生作為主角,讓學生自主完成病例討論及分析,老師在討論的過程中充當配角和觀眾,當學生完成一個病例分析及討論時,老師適時的總結分析結果,將學生的思維恰到好處的穿成一條線,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明白所有的理論知識學習都是為了以后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不再是基礎醫學教育就只講基礎醫學,而是能更好地、更早地讓學生接觸到臨床案例,為醫學生的預實習做鋪墊。
3 PBL教學法在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
PBL教學法徹底地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臨床案例為向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的書籍和文獻,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通過制作PPT,將自己小組內的病例分析結果呈現出來,最好進行總結,其他小組成員可以對此病例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對此提出疑問。最終由老師進行總結性發言。每個小組成員一般設置為6-8個左右,不宜太多,學生太多討論時太過嘈雜;小組成員人數過少,容易導致分工不明確。每個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宜過長,每個病例分組討論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這樣學生討論時自己在心里能有個時間觀念,一節課下來也能討論2~3個病例。老師在討論中一定要把握一個度,不能讓學生無邊界的討論,掌握討論的范圍,當學生討論超出邊界時,老師要及時地拉回來。此外還需要提醒學生討論用時,每個問題的討論不能耗時太長,耗時太長會影響其他病例討論的開展。課后設置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包含臨床案例的難易程度、是否感興趣、和課本內容關聯性大小等相關性問題,以匿名形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總體認為臨床案例難易適中,在學生可接受范圍之內;相比傳統教學,學生普遍對PBL教學法更感興趣;與課本基礎內容也聯系緊密,將基礎知識較好地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
PBL教學法能從臨床實踐出發,徹底地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以臨床案例為導向,結合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案例,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節討論課下來,學生不僅收貨了知識,還學會了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發散思維的去解決問題,對于基礎課內容的記憶也因為臨床案例的引入而更加的深刻。課后問卷結果調查顯示,PBL教學法較傳統教學法更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好,學生的及格率、優良率明顯高于傳統教學。
【參考文獻】
[1]熊俊,冀凱宏,劉厚奇.病例分析在組織學教學中的應用和體會[J].田西北醫學育,2024,22(5):960一962,2009.
[2]陳雄林,傅文學,曹小明等.案例教學法在護理本科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實施與體會[J].2013,22(6):569-571.
[3]高嵐,劉建春.組織學與胚胎學案例教學法的案例設計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3):165-167.
[4]李燕,楊夢潔,周密,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探索[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8,26(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