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武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既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在作文教學探索中,就是從“生活”二字著手,即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采取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放手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學習口述作文,后學習筆頭作文。
【關鍵詞】小學生;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159-01
一、走進生活
眾所周知,一切創作源于生活。小學作文也應如此。走進生活是提高學生觀察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觀察中,學生能有“四獲”,稚嫩的眼睛可獲取事物的形狀、顏色、大小;靈敏的鼻子可獲取事物的各種味道;聰慧的耳朵可獲取各種聲音。天真的童心可獲取觀察事物時的感受。這一走進生活的過程,勝過教師用自己的見聞,替代學生見聞的講解。
以我教學《雪松》作文為例。開始,我幫助學生列好題綱,并逐一講解。接著,讓學生看相關視頻。然后,找來同題范文讀給學生聽。最后,指導學生動筆。結果,當我批改學生作文時,學生大多不是寫的老師講解中的只言片語,就是觀看視頻中的顛三倒四的詞句,甚至照搬范文佳作。這時,我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自我反思。我深刻認識到,每一篇范文都是作者親身所見、所聞、所感。而我之講解,人之范文,現成視頻,都與學生“親歷”毫無關聯。于是,我萌生了“開放”教學作文的想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學校后花園,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學校后花園中那棵巨傘形的蒼翠雪松樹。
這節室外課,我只講了“三有”。在學生觀察前有提示,讓學生注意觀察順序;在學生觀察中有巡導,對觀察能力相對弱的學生進行指導;在學生觀察后有點撥,要求看準形狀,看清顏色。然后,學生們圍著雪松樹席地而坐,進行口述作文交流。我只要求學生把自己觀察最細的方面,用恰當的修辭手法組成句子說出來。正像有的學生所說的“遠遠看去,雪松就像是撐在后花園中的一把巨大的綠傘?!薄八娜~子就像是無數根針密密地掛在彎彎曲曲的枝條上?!敝链耍还澥彝庾魑那暗挠^察課算圓滿完成了。
二、感受生活
觀察生活是學生感受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如何使學生觀而有感呢?還是以教學習作《雪樹》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回憶看到了什么,如雪松樹的樹干、樹皮、樹枝、樹葉的狀態及顏色。然后,讓學生量一量,摸一摸。如用皮尺量一下,才知樹干底部粗、上部漸細;用手摸一下,方知樹枝是彎曲而下垂的,樹葉是細圓條的“針”。再讓學生想一想,對眼前之樹有何聯想。在我的啟發之下,有的學生說樹干像一把向天寶劍;又有學生談樹皮像一枚枚紫紅色的鉆石;還有的學生議樹枝像千萬條長虹般的弧。這樣的教學使我體會到,只有走進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道理。
三、品味生活
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與感受的結果,一是要借助語言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二是要運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別人。又可稱之為美美與共,同人分享。
學生寫作文的過程,是他們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環。最后的作文是否成為“佳作”,是檢驗本次習作教學成敗的依據。為此,我在學生口述作文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進行筆頭習作。我常采用的是“自寫、互賞、面改”六字法。
在這里,我還是以指導學生寫《雪松》為例?!白詫憽本褪菍W生各自動筆打草稿。動筆前我只給三點建議,即寫實景、用修辭、抒己情。在動筆的過程中,巡視糾錯。對描寫不準、修飾不當之處及時指出,并幫其修改。例如,有個學生在描寫雪松的整體外觀時寫道:“在近處看,雪松就像三層高的綠樓房?!蔽易x到此句,便問這個學生:“你家的樓房是這個樣子的嗎?你在別處見過雪松狀的樓房么?”學生回答說:“不像我家的樓,我在別處也沒見過這樣子的樓房?!蔽艺f:“是啊,那它到底像什么呢?”在這個學生思考時,同桌站起來說:“老師,我看像一座塔。”我馬上接過話茬:“是的,我也覺得像?!边@個學生一邊點頭,一邊修改為“在近處看,雪松就像一座三層樓高的綠色之塔,甚是壯美!” 此時,我便有了同桌互賞、互改的想法。正是這個靈機一動的嘗試,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互學互鑒的平臺。同時,更加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提振了寫好作文的自信心。當然,“六字法”中最關鍵的是“面改”。做法是這樣的,學生逐一讀自己的習作,以我為主,其他學生為輔,集體面改。當我聽到有大的“毛病”時,由我指出病因,所有學生各抒已見,提出“治病”參考方法,由我核準“處方”,并講清楚“病因”和開出此“處方”的理由。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師改有因,生卻不知其原為病,還達到了一人之作,讓眾生一起得教,共同受益的教學目標。
仍以習作《雪松》為例。在有個學生讀到“雪松,你是校園的驕傲,你是學生的榜樣,你是青春的象征?!闭Z句時,我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說:“此句有病,你再慢慢讀兩遍,看誰能指其‘病之所在,然后大家共同開出‘良方?!蔽以捯粢宦?,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后,集大家之智慧,修改為“雪松啊,你是校園的風景,你是學生的樂園,你是進取的象征。”
從這次較為成功的習作教學中,我對“百聞不如一見,千說不如一練?!庇辛烁罡碌睦斫狻7埠梦募炎?,無不是從生活土壤里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