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俊
【摘 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經濟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優化,由于對工業、商業、金融等行業的發展力度過于重視,導致對教育的發展程度比較落后,雖然,最近幾十年我國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高程度的提升,但也僅僅據此現在專業知識教育和體育教育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我國心理叫康教育水平比較落后。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加大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使目前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針對心理咨詢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展開詳細的分析,為我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心理咨詢;中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33.9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31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152
0 引言
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中學階段正式一個人心理發展和生理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中學生無論在心理方面和是生理方面,都會發生本質的變化。這一階段的變化直接決定了中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在中學階段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再加上社會、校園、家庭的共同協調合作,使中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在此階段,中學生由于需要面對情感、學業、人際、生活等個各個方面的問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比較多,也比較容易,是很多重大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期。因此,必須在中學開展心理咨詢相關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滲透在對中學生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 家庭心理教育是增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
對于中學生而言,由于年齡比較小,還沒有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家庭作為中學生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也是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基礎作用。根據對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發現,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程度與中學生家庭中是否具有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是否使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否具有和諧的家庭氛圍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對于中學生的家長而言,不但要對中學生身體的健康情況給予足夠的重視,還要對中學生心理的健康情況進行必要的關注,在中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時刻觀察中學生的心理變化,盡可能對中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引導、心理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1]。第一,中學生的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對中學生報以信任、關懷、理解、尊重的態度,與中學生建立朋友身份,保證與中學生之間的對話方式具有較強的平等特點,將中學生的家庭打造成具有良好氛圍的環境,為中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中學生的家長應該為中學生創建一個民主的教育、培養模式。中學生的成長需要父母給予溫暖,因此,父母應該為中學生建立一個親切、溫情、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與此同時,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切忌暴力解決問題,堅決杜絕對中學生打罵,應該始終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模式。如果父母的言行舉止始終充斥著強烈的關心和愛護,中學生就會在家庭中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和溫暖感,從而,使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西自信心和愉悅感。換句話說,通過對中學生運用民主式的教養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水平,為中學生樹立良好的性格、養成積極的個性奠定基礎。第三,伴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逐漸提升,父母的教育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樹立現代化的家庭教育觀念。因此,父母應該將自身的修養進行不斷提升,積極學習并掌握與心理咨詢有關的知識,為中學生做好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進一步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為中學生在家庭中接受心理咨詢的有效性奠定基礎[2]。
2 學校心理教育是增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
2.1 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講座
對于中學生而言,想要保證在心理咨詢工作的有效開展下,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效提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必須保證心理健康系相關知識能夠肚餓到有效的普及,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在中學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根據對心理咨詢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知道,中學想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批準和幫助下,中學將心理教育課程納入中學教育計劃中。與此同時,中學應該將心理健康領域具有較高權威的專家要去到學校中,為中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中學應該加大培養本校教師的力度,為本校教師提供大量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機會。學校還應該鼓勵老師開展心理健康課程試驗點,積累更多、更豐富的精力健康教育經驗。中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課程的內容要對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衛生等內容從理論、知識等方面展開系統性的介紹,對中學生情感、人機、學業等方面具有的心理問題進行詳細的診斷,將中學生自我心理維護的能力全面強化。除此之外,中學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能力,盡可能聘請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權威人士作為中學的心理健康講師,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專題講座、團體研討會等活動。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既可以針對某一個中學生具有的某一個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也可以是面向一個班級、一個年級、所有中學生存在的某一個突出的心理問題。使中學生能夠通過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對自身目前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進行判斷,對自身勛在的心理問題有效解決,在此基礎上,學會題解自己的心理狀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另外,中學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相關主題活動,老師可以采取各種靈活、多元的心理教育方式,結合生動的主題討論會、活潑的對話、心理劇、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對中學生展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通過中學傳授的各種心理輔導、人際交往、心理咨詢、心理衛生等內容,能夠對自己具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展開詳細的分析和全面的了解,從而增強自身面對挫折的膽量和能力,提升自身抵抗心理疾病的強度,從而,對自身的心理健康進行維護和提升,對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具有比較強的適應能力,最終為中學生個性的開放發展奠定基礎[3]。
2.2 開展多元化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
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輔導機制,全面或有針對性地、預防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是當前我國中學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部分中學開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由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負責,建有相應的心理咨詢室工作制度。而對于沒有建立心理咨詢的中學應盡快完善中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運行機制,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測量室,引進或培養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學校可以通過個別咨詢、咨詢熱線、校園網絡聊天室、團體輔導、知心信箱或學生活動,比如,演講、游戲、心理劇、討論會等形式,及時有效地解決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情感、性格、人際等方面的心理問題,為中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與此同時,中學應該對中學生具有的特點進行詳細研究,在此基礎上,以中學生具有的心理特點作為出發點,對中學生開展有組織、有計劃、多元性、全面性的心理咨詢活動,保證中學生能夠得到各種心理咨詢方面的幫助。各個班級可以建立心理委員,及時報告學生的心理動態,為學校有效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4]。
3 社會心理教育是增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對于心理咨詢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而言,社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中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多元、豐富、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在此過程中,為了將社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需要政府各級部門、社會各類團體、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通過利用有效的方式,給予中學生必要的支持、幫助、關心,使中學生始終處在一個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根據對社會心理教育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發現,開展社會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社會每一個領域都要主動加大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和力度。伴隨著我國社會網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可以通過利用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有效途徑,為中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欄。與此同時,為中學生推薦大量的心理健康專題讀物,將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心理咨詢的方式、心理輔導的方法普及給每一個中學生。通過對心理咨詢相關工作的介紹和宣傳,使中學生了解并掌握自我調節心理問題的方式,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中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其次,政府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投入,并組織中學在校內積極舉辦能夠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講座、座談會、辯論會等活動。最后,中學應該加大與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各類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為中學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此過程中,針對個別具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中學生,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各類社會團體應該積極配合中學開展的個熊那個治療措施和心理咨詢工作。通過以上這三種有效的途徑,能夠在社會層面提高中學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的水平,從而,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全面提升[5]。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以上圍繞心理咨詢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展開的系統性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知道,伴隨著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各項設置的建立,還要加強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效果。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較高的系統性能夠和復雜性,是一項艱巨的教育任務。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在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有效開展。在此基礎上,將科學、有效的手段結合其中,才能避免中學生差生各種心理問題,也能將中學生已經具有的心理問題有效解決。從而,將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使中學生的成長一路順遂。
【參考文獻】
[1]張欣彤,趙夢宇.解讀農村寄宿制學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8(14):56-59.
[2]楊曉紅.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21):55-57.
[3]武海英,馬國義,金盛華.農村寄宿制小學兒童個性與社會性發展狀況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9):79-81.
[4]儲小慶.農村寄宿小學生學校適應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8,(33):46-49.
[5]許孔玲.中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家庭和學校都有責任[J].大河健康報,2018,(0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