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玲俠
摘 要:關于“讀”的教學方式,從來也不是文科教學的專利。“讀”更深層次的是一種交流,源于讀者與作者,源于教學與編者。在語文教學中,常說要“讀”通文意,因為這是分析文本的基礎。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讀”又有怎樣的內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讀”數學比“學”數學更重要。因為后者是一個教授的關系,而前者更傾向于自主探究的過程。
關鍵詞:“讀”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不像中學數學那樣“高深莫測”,更不像大學高數那樣“晦澀難懂”。作為小學教學過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更多地指向學生數學觀念的構建以及數學思維的培養,這些都促使學生獲得了最初的數學素養。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學既要注重外部的形式,又要注重學生內部的感悟和反省。“讀”數學的方式更傾向于放手給學生自己思考,在“讀”的過程中,提取存在于腦海中的卻不容易被理清思路的記憶,從而獲得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讀”懂題意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
在整個中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犯的一種錯誤叫作“所謂的粗心”。它是指學生明明可以做對的題目偏偏沒有做對,而當反饋提示解答錯誤的時候,隨即就能給出正確答案。這種情況可以說太常見了,例如小學階段做錯的口算題、初中階段看錯的正負號、高中階段寫錯的等比數列項數等,這些都成了許多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借口。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這種“盲目自信”的驅使下,學生會“死不悔改”。其實,這種不能稱為“粗心”,它更傾向于是一種“規避錯誤的能力”,即別人能夠避免這種錯誤,而你不能。那么,如何讓學生從小培養好這種能力,還要從能夠“讀”懂題目意圖下手。例如,在學習“倍的認識”時,就能夠看出“讀”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倍的概念其實并不算難,學生只需要通過直觀的操作將“幾個幾”和“幾倍”建立起關聯即可。但是,對學生來說有“倍”的地方就會有對比,即不是說只是“3倍”或者“5倍”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有“誰是誰”的“3倍”或者“5倍”這種內在的聯系。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就必須要求學生在觀察、推理、遷移和表達上面都加以訓練。例如,在本課“補充習題”里,“一根20米長的繩子,對折兩次后,原來的繩子是現在的幾倍”這個問題中,就要求學生必須先“讀”懂題意,即要先讓學生抓住“對折兩次”才能再去思考“幾倍”的問題。而這里的“幾倍”是一種逆向性的思維,需要讓學生意識到要用除法。在這樣一層層“讀”懂題意的情況下,再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二、反復訓練,“讀”明白公式定理
數學學習中的公式定理多如牛毛。早些年,學生的晨讀課上還不是只有語文、科學、英語,數學也有一席之地。這一方面是因為教材的紅框框里有太多重要的公式定理,另一方面“套公式”的方式確實也比較好用。而現在,則是徹底的不復從前,這也因為兩個方面:課本上明顯標注的紅框框沒有了,數學學習也更注重學生的探究。那么,學生到底該怎么對待這些公式定理?例如,在初學平行線的時候,定義里給出“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繼而是“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這些耳熟能詳的定理在長久的訓練中學生用得游刃有余。可突然有一天,要求證明為什么“兩直線平行”,又有幾個學生記得當初證明的時候用的是“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所以說,比使用更重要的是先“讀”明白。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就能體現這種觀點。
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并不陌生,在幼兒園時學生便已有接觸。但是涉及它們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的時候,這個簡單的問題變得異常復雜。對于到底是邊長乘以邊長,還是邊長乘以四,或者說長乘以寬,抑或者是長加寬的和乘以二,學生總會記錯。究其原因,就和沒“讀”明白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學生腦海中構建公式的圖像模型就比單純記背公式有效。
三、發散思維“讀”出隱含條件
數學題目中的“難”,很多時候是因為各種基礎知識點的相互融合,即在一個“大題目”里往往包含著許許多多個與之相關的“小題目”。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抽絲剝繭,“讀”出一個個隱含條件,這也輔證了數學按步驟得分的計分方式。而如何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則需要從小學階段就有意識地進行培養,訓練好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他們“讀”好數學。例如,在學習“末尾有0的乘法”時,就能發現“讀”好數學的作用。
在本課的學習中,重點是先讓學生理解末尾有0的乘法的概念,能夠列式計算,并且最主要的是用它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這部分的學習里,乘數末尾的0從某個角度來說就相當于一個“整”,就像是“整十”“整百”“整萬”等。那么基于這樣的解“讀”,就能夠將乘法計算化難為易。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讀”出這種“0”的隱含更方便地解決問題。例如,在解決練習中已知條件“學校有6個年級,每個年級有5個班,每個班有50個學生”這個問題時,對于全校人數的求解毫無疑問是要引導學生把“50人”看成“5”個整十,從而降低計算難度,并且在進行完一位數的計算后只需要把結果再擴大10倍,即在末尾再添上一個0便可以解決。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以忽略“讀”的重要性,而是要致力培養好學生“讀”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成.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情境─情意”要素的運用[J].青海教育,2001(Z1).
[2]閆兆莉.淺析“情境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3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