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巫作猛
時間如水,中間仿佛有河,你過不去。車流穿梭,她,轉瞬湮滅在人潮中。
你回首,看見夢里花落知多少?
思量思量,焉得不思量?
這樣血肉相連,當時也只道是尋常!呵,失去后才銷魂蝕骨地尋常。
你不在身邊,不論今宵,酒醒何處,也不過楊柳岸、晚風殘月。人過畫堂,滿地月光惘然。
這是謝雨晗的文字,細膩、溫婉、感性,十分切合那種纏綿悱惻的場景。
早在去年6月,那時謝雨晗讀初二,她媽媽就發來了好多篇她的文章,向我“傾情推薦”,說她從小就喜愛閱讀,十分喜歡寫作,寫出的作文每每被老師表揚,甚至被別班老師“借”去作范文,在報刊上也發表了一些習作,且獲得了幾個征文獎項,“希望能得到編輯老師的青睞”。說實話,這樣的話,我們是見多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嘛,可以理解。但在看了謝雨晗的文章后,小編我的心不僅動了一下,她的文字雖然還略顯稚拙,但自有一股清新,于樸淡無華中透露出一股韌勁與博識。

在現在智能手機Wi-Fi時代,愛看書的孩子已成了少數派,愛看書的同時又喜歡寫寫文字的孩子更是稀有了。謝雨晗同學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她不停止寫作,從小學到初中,她一直在堅持用文字記錄生活、表達感想。看到下雨,她熱情贊美雨滴;聽見鳥叫,她歡呼這大自然的精靈;雪花漫天飛舞,她把雪地變成一幅畫;柳綠桃紅芳菲時,她用寓言探討鮮花與土地的關系……她就是這么喜歡文字的世界,熱切地用文字來表達生活中的美好。
有一個好媽媽勝過多少好老師。雨晗同學的愛讀書,自然離不開媽媽從小對她的書本熏陶。在她還不會走路尚處于“爬行動物”階段的時候,媽媽每天就抱著她,給她念安徒生的童話。她曾記得,每天晚飯后的燈下,攤開一本本繪本,媽媽講,女兒看,多么溫馨的親子共讀時光,就這樣,從牙牙學語一直持續到小學三四年級,這是她記憶中最美的畫面。隨著時間的流逝,家里的書架逐漸不夠用了,媽媽就帶她去圖書館,每個周末,風雨無阻,母女倆泡在圖書館一起閱讀。“那種感覺是多么美妙,仿佛蒲公英遇見了風,抹香鯨遇見了海,手指從泛著油墨香的書頁上劃過,精神卻到了另一個世界———書中的世界”,雨晗在作文中如此寫道。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涵養了她的氣質,溫婉又淑雅;書也讓她學會了思考,富于思想。面對現在隨處可見不停刷著手機的“低頭族”,她發出質疑:“在所謂的快餐閱讀中,真的有值得我們去汲取的營養嗎?”對于閱讀,對于經典,她有自己的見解,“經典的故事,雖然言者清淡,但是聽者有味。那是怎么也不會老去的旋律,它們讓我心醉神迷”。她說自己的閱讀,“如同一個小女孩的私藏,在合適的時候總想拿出來把玩”。她總想把自己所感知到的美與人共品賞。她說,她要和經典“相依為命”。
當然,雨晗同學絕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她性格開朗,外向陽光。她興趣廣泛,有很多愛好,愛朗誦,會主持,還彈得一手好古箏,舞蹈更是她的最愛。會玩,“該玩的都會玩”,以免自己在網絡時代被人說Out。善于自律,學習從不用父母操心……初中以來一直擔任班長的她,就是這么優秀!
雨晗,一個很美的名字,人如其名,生活中有書有詩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