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虹蕊 (青海西寧市城西區五四小學)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使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被不斷開發并影響受眾。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如微信、微博、微電影、微視頻、微課程等各種“微”產品層出不窮。互聯網的發展為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開啟了全新思路,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育路徑的拓展,嘗試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探索“微思政”教育模式。
“微思政”教育就是從微觀視角出發即時滲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很小很細,看似隨機,實則是精心設計的,其內容會涉及思想、道德、心理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相對于傳統思政教育而言,它能夠使學生獲得直觀的道德體驗,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微思政”更加關注細微處,更加體現人文關懷,以學生實踐體驗為教育的核心內容。思政教育者可借助新媒體技術,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和動漫等形式生動表達“微思政”內容,從而增強“微思政”的輻射力,使學生看到、聽到的內容更加生動、豐富、多樣,從而極大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新媒體時代,“微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三方面優勢。一是“微思政”立足小微,源自生活。“微思政”立足小微,表達簡潔,直接指向具體的問題,關注學生身邊小人物、小現象、小故事,主題突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帶動學生主動關注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節點,彰顯其道德實踐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生命氣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是“微思政”形式多樣,易于選擇。它是一個積極的提醒,一種行為的示范。特別是通過微閱讀、微評論或朋友圈等,以多樣的微表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了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力不集中、耐心不長久等問題,這種思政教育形式可謂事半功倍。三是“微思政”關注體驗,而體驗教育是一個道德認識的過程、道德實踐的過程、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微思政”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室,不為空間所困、不為時間所限,它提供給學生親身實踐體驗平臺,以此來熏陶和啟迪他們,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通過自身的主動參與轉化為內在品質。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一定要因勢利導,開放互動,切合實際。一要以傳統節日、重大節日、紀念日等節點為契機,圍繞國史黨史、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等內容,設置主題,引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各抒己見、充分交流,使網絡新媒體成為引導學生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的有效通道。二要構建師生互動的長效機制,建章立制,引領有效、育人有方。三要培育校園網絡保障隊伍。學校要著力建設一支由班主任、思政教師、網絡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大隊部學生干部等組成的校園網絡工作小組,強化監管,優化“微思政”教育環境,積極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絡。
網絡媒體所具有的人性化的交互式體驗,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實現了平等的良性互動。通過這種互動交流,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加深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關心,并因材施教,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發展和學習的良好氛圍。微思政還以網絡文化的形式,通過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動漫、圖片、視頻、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得以呈現,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更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