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麗 (甘肅酒泉市新苑學校)
特殊家庭是指健康家庭以外的其他家庭,均稱為特殊家庭。具體包括:單親家庭、領養家庭、離異家庭、殘疾家庭、孤兒家庭、空巢家庭、犯罪家庭、重組家庭、吸毒家庭和低保家庭等。問題學生主要指思想上、人格上、學習上、生活上、行為上和心理上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的學生,主要指行為怪癖、逃學厭學、輕生自殺、心理扭曲、學習低下、孤獨寡言、生活習慣差等,這一類學生均可稱為問題學生。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特殊家庭產生的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已經成為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積極探索創新做法和科學對策,對問題學生回歸健康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特殊家庭的教育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良好的家風家教無從談起,親情破碎、家教缺失、情感生態遭遇破壞,給子女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增大子女的心理壓力。根據有關部門2016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感覺到“幸福”的,只占8%;感到“煩躁”的,占34%;感到“寂寞”的,高達58%。另外,被調查群體中,認為家庭中“情感冷漠”的,占92%;認為家庭中“缺乏溝通”的,占82%。這項調查的結果充分說明,在特殊家庭中,家庭并沒有對子女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們親眼看見了父母之間的爭吵的情景,缺乏家庭應有的溫馨和關愛,使孩子極易出現消極的情緒和不良的情感反應,具體表現為情感脆弱、情緒易激動、生活沒有幸福感,心理失衡、厭學逃學、迷戀網游……教育生態土壤破壞嚴重,家庭各種矛盾堆積疊加,因此,恢復健康明朗的教育生態環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社區和愛心人士多管齊下,自覺肩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在經濟和生活上多給予幫助,在學習上多關心引導,及時修復被破壞的家庭教育生態,還孩子一個健康陽光、快樂幸福的成長環境。
問題學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學校和教師教育管理中最頭疼的問題,由于特殊家庭孩子家長日常忙于打工賺錢,四處奔波,很難顧家甚至精心照顧自己的子女,孩子的安全監管和教育成了空白,孩子意外傷害和安全風險增加,再加之孩子的安全意識淡薄,往往被社會不法分子盯上,埋下了許多安全隱患:諸如販賣毒品、打架鬧事、偷盜搶劫、抽煙喝酒、好吃懶做……在學校往往就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制造者、敲詐勒索、稱王稱霸、行為叛逆、心理異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針對這種現狀,特殊家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平時要加強對子女的安全教育與監管,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學生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自我防范意識,給還問題學生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成長空間。
特殊家庭產生的問題學生是目前社會教育的難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對于這類學生一定要納入社會關愛特殊群體之中,從而形成和建立社會、政府、家庭、學校、社區和愛心人士關愛特殊家庭孩子和特殊學生社會管理教育共同體,并且把關愛特殊家庭和教育問題學生一并納入社會綜合治理管理范疇,對特殊家庭和問題學生進行生活上精準救濟扶貧、學習上進行精心輔導、精神上進行扶志提神、同時定期對特殊家庭和問題學生開展志愿者上門服務,不斷增強他們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幫助特殊家庭和問題學生盡快走上健康的人生之道,過上完整的家庭生活,讓他們盡快擺脫特殊家庭的社會標簽,走出不幸家庭的社會陰影,自覺擔負起家庭教育子女的責任,讓問題學生盡快走上陽光的生活之路。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奠基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這就說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后徙居“學官之旁”,終于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問題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讓他們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快快樂樂學習,做一個理想遠大、品行端莊、學習勤奮、身心健康和陽光自信的學生。
特殊家庭產生的問題學生,教育情況復雜,各種問題疊加,教育和轉變問題學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在新常態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轉變教育理念,給問題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更多的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和實際生活中,一定要尊重、激勵、賞識和愛護每一個問題學生,建立問題學生教育共同體,凝聚社會力量,共同發力,從而讓特殊家庭產生的問題學生盡快走上正常的成長之路,努力為問題學生構建高層次、有品位的生活,不斷培育和提升問題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幸福生活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