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彤 (江蘇海門市通源園)

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思維和社交能力怎樣,和其語言發展關系較大。兒童時期是語言能力培育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一階段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對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促進兒童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呢?
會說,首先要會聽。教師有必要創設特定的情景,讓兒童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在空閑時間里,播放一些優美的歌曲;走進大自然,注意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如風聲、雨聲,傾聽各種動物,如蟬和鳥的叫聲;傾聽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音,如自行車的脆鈴聲、哨聲。然后教師引導孩子模仿、表達,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提高孩子表達能力的重要保證。教師應該多和孩子交談,并讓孩子彼此互相交流,逐步培養孩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同時,組織各種各樣的話題活動,如講故事、介紹新衣服等。教師應捕捉每一道閃光點與孩子交談,抓住機會對其進行道德教育,如尊重其他人、珍惜勞動成果等,使孩子不僅擁有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還具有積極向上的思想。
成熟的思想和較強的語言表達需要運用準確的詞匯。首先,教師可以運用歌曲來引導孩子掌握日常運用的詞語,欣賞語言的韻律美,提高語言的感知力。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講授童話故事和寓言的方法,并讓兒童按角色表演,感受故事中的人物、聲音和語言,提高其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教師在指導教學時,存在以下誤區:一是將閱讀等同于“讀寫漢字”,這種教學是片面的,不利于孩子的語言學習和全面發展。二是語言教材陳舊,內容單一。對語言能力的培養,一般集中在歌曲、繞口令、古詩、成語故事、普通漫畫等。即使是國學研究的部分,也只是閱讀《三字經》《弟子規》,存在文學性、藝術性不足等缺陷。三是教師語言教學的專業程度不高。教師即要考慮到作品的教育功能,也要考慮兒童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為了適應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教師應對其心理發展進行研究與調查,對自身的閱讀質量、文學修養等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得到培植是語言本領得以提升的主要動力。教師應把握各式活動的進展,為孩子供給優越的學習機會和最佳語言實踐機會。為孩子交流創造契機不單可以提高孩子口頭交流技能,還可以推進他們的社會發展能力。
教師要創造輕松快樂的語境,激活其頭腦,踴躍地分享他們在活動中的樂趣,并努力解決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利用空暇時間,在校園內、校園外與孩子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交談。如教師可以帶孩子去種植園,鼓勵孩子說出觀察到的現象,鼓勵他們提問,豐富孩子的詞匯。活動要有計劃性、目的性,以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談話中確立主題,建立感情,使他們擺脫束縛,通過自身的觀察判斷和以往的經歷,學會用恰當的交際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提高交往能力,并能根據他人的態度和語言來調整自己的言行,做出適當的反應。在交談中,教師和孩子更容易溝通,關系也會更親密。兒童有什么事更愿意告訴老師,這對培養孩子掌握溝通技巧和形成正確地對待事物的態度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為了提高孩子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單靠說教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而需要教師為孩子創造一切交流的機會,并給予認真的指導。只有這樣,孩子的語言交際才能得到發展,他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