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麗 (遼寧錦州市實驗學校)
教育研究表明,人是通過交往活動來發展自身的。交往能力被視為一種生存能力,納入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時代在飛速發展,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但不變的是要想擁有幸福的人生,就要構建與他人的和諧關系,才能獲得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學會人際交往的基礎階段。作為未來人才的培養者,教師要培養學生寬容豁達的品格、勇于擔責的意識、換位思考的習慣、有效溝通的能力,從而在當前乃至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應對各種問題責無旁貸。
推卸責任:在出現矛盾時,雙方往往各執一詞,把責任推給對方;拒不道歉:有了影響或傷害他人的行為后拒不道歉;過分計較:缺乏包容之心,導致陳年舊事不能釋懷,甚至不待對方致歉就急于揮舞拳頭;不善溝通:與人交流時說話聲音小、甚至寡言少語,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說話含糊、表達不清。
1.自我保護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推卸責任這種行為是小學生自衛的一種心理,目的不在于故意推卸責任,而在于逃避懲罰,孩子犯錯后父母不是循循善誘地說服而是簡單粗暴,非打即罵,孩子往往就會為逃避責罰而“拒不認賬”。從兒童成長特點來看,小學生經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開始明白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卻似懂非懂,并未真正理解責任的含義,所以推卸責任的行為較為常見。
2.以自我為中心
優越的物質條件以及父母老人的呵護關愛甚至是寵溺嬌慣,讓身為獨生子女的他們產生了優越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甚至滋長了固執任性、驕橫無禮,哪怕一點點“侵犯”或“傷害”都無法承受和容忍。而當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影響和傷害時,又拒不道歉。而后者的行為是由以下心理造成的:第一,僥幸心理,認為認錯會被批評或被懲罰,所以小學生選擇不道歉,以期逃避懲罰;第二,羞怯心理,認為承認自己做了錯事是特別難為情的,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第三,效仿心理——曾經看到身邊的人,如家人、同學等犯了錯誤沒有認錯,認為自己也無須道歉。
3.缺乏交往機會
這是因為作為獨生子女在家很少接觸同齡的孩子;父母工作繁忙,由保姆或祖父母看護的情況居多;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介入家庭生活,孩子在家有一部分時間要面對這些高科技產品,不需要主動交流,只需被動接受,因此缺乏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馬克思曾說:“人的發展取決于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包括與同伴的交往、與教師的交往、與父母的交往。為此,教師應立足于班集體開展活動,著重引導學生學會與同伴進行交往。
寬以待人是做人的美德,對他人寬容、凡事不斤斤計較是使人際關系融洽和諧的基礎。因此,培養寬容豁達的品格是提升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起點。
1.故事明理
在班級開展以“寬容”為主題的講故事比賽,學生知道了“六尺巷”的來歷以及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對鄰居的寬容;了解周總理對理發師的寬容。
2.名言導行
在自制書簽活動中,一句句諺語、名言滋養了學生的心靈——“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有容乃大”“學會寬容,世界將變得廣闊;忘卻計較,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勇于擔責、知錯就改是立身之本,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基本要求。小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難免犯錯或出現無心之失,這就需要培養勇于承認錯誤、及時改正錯誤的擔責意識。
1.進行榜樣示范
充分利用班務時間,組織學生講述自己與同桌的故事,交往愉快的作為人際交往的范例全班推廣;發生摩擦和矛盾的組織集體研討,提升學生知對錯、辨榮辱、明是非的能力,對于勇于認錯并改錯的行為給予表揚。
2.開展團隊合作
從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到班級的值日等各項活動,盡可能多地組織不同的團隊,每個團隊4~6人,為學生創造既有明確的分工,又需要團隊協作的機會。通過團隊合作活動的開展和優秀團隊的評選,培養學生遇到問題不推諉、不指責,在問題面前勇于擔責的意識和行為。
3.形成獎懲機制
著名教育家孫云曉曾說:“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藝術的懲罰與有效的賞識教育一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懲罰教育“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迫使他(她)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有助于鍛煉他(她)的抑制能力,就是說能夠抵制引誘,抑制那些破壞規定準則的不體面的行為。”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可以強化學生的責任行為。制定“班級生活一日細則”,犯錯則按照制度的要求承擔相應的責任。如,就餐時餐桌不潔凈,不但要自行清理還要負責清理全班的餐桌;家庭作業忘記帶就要當日在校補寫。學生在接受懲罰的過程中,逐步明確自身的責任,從而強化責任行為。
“想人所想,理解至上”,這是在交往過程中彼此建立理解和互信的前提。古有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而今,“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會大大降低人際交往中出現摩擦與矛盾的概率。
解決小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對策之一就是要注重培養其換位思考的習慣:春天來了,可以引導學生以“小草”的名義給人類寫封信,讓他們體會小草的心情,學會與自然相處;布置家庭作業可以要求學生堅持做家務,體會父母的艱辛,學會與父母相處。亦可把這種換位思考的方式運用于處理學生矛盾之時,引導學生開口即說“假如我是他,當時……”,以及“是我錯了,我不該……”作為結語,于是無須教師循循善誘、苦口婆心,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愿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這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過的一句話,可見有效溝通至關重要。因此,提升小學生有效溝通的能力可以從培養耐心傾聽和積極表達兩方面著手。
1.積極表達
(1)共建“快樂”銀行,促學生勇于表達
信心是獲取成功后的一種良性情緒,有了這種良性情緒學生才會主動而積極地表達,因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獲取成功至關重要。首先,教師率先垂范,以真誠的微笑、關切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他們的長處,以樹立其自信。其次,引導學生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在班級開展的“共建快樂銀行”活動中,學生紛紛關注好人好事或同學的優點、進步并加以表揚。被表揚的同學在“快樂銀行”的賬戶上,就存入一分快樂,存儲的快樂最多的學生就是“快樂之星”,表揚他人最多的學生就是“發現之星”。被表揚的學生有了自信,產生了主動表達的愿望;表揚他人的學生更加勇于表達,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與人相處的美好。
(2)開展“微信”速遞,促學生樂于表達
為了創造更多表達的機會,架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的橋梁,班級開展“微信”速遞活動。既然是“微信”,篇幅無須過長,只言片語即可,當自己對老師、對同學有心里話想要表達又不好意思開口時,采用這種書面表達的方式最為適合,起到了及時溝通的作用。
2.耐心傾聽
人與人交往需要溝通,“表達”固然重要,但“傾聽”也不容忽視。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平和的心態去傾聽別人的表達,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渠道才會更加順暢。
首先,教師要進行榜樣示范。課堂上,當學生表達不順暢時,一定顧及學生的感受,絕不搶學生的話語權,做到耐心傾聽;課間,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絕不根據所謂的經驗,武斷地判定誰是誰非,做到耐心傾聽;班級中遇到事情需要處理時,對于學生表達的不同的意見,更要做到耐心傾聽。
其次,引導學生學習效仿。班務時間,學生告狀:“老師,咱們班的某某到花壇里去捉蚯蚓玩……”我說:“每件事背后都一定有原因。你說,我們聽!”當捉蚯蚓的男孩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讓蚯蚓給班級的花盆松松土,讓花開得更漂亮時,這次“傾聽”讓學生真正懂得了:有時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實,若想知道真相,不僅要用眼睛去觀察,還要用耳朵去傾聽,更要用心去感受。于是,“你說,我們聽”成為班級中人際交往的一句習慣用語,因為有了耐心傾聽的習慣,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多數矛盾得以有效化解。
正視小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對策加以解決,可以幫助其樹立自信,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適應并立足于未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