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玲 (江蘇南通市啟秀中學)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若能指導學生嘗試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賞析,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所幫助。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的過程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多元對話的過程。教師不能直接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應鼓勵學生展開多元化解讀,獲得自己的個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讀是指對意義豐富的文學作品,采用個性化解讀的方式,獲得各種不同的閱讀感受。語文核心素養強調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和提升,而多元化解讀正好能幫助學生提升這方面的核心素養。
文學作品中,語言文字是載體。開展多元化解讀時必須將文字作為解讀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言文字的多義性,不僅要讀懂文字的本義,更要對其引申義等有所挖掘,此時要引導學生圍繞上下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等展開聯想。
在指導學生閱讀《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悄悄地、偷偷地”等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詞語意思相近,它們在作品中的意味是否也一樣呢?”首先,鼓勵學生探究其本義,學生發現這些詞語的本義就是表示“輕手輕腳”。其次,結合上下文品味其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學生提出“母親悄悄地躲出去,目的是不打擾到‘我’,讓‘我’能盡情地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而‘偷偷’后面跟的是偷聽‘我’的舉動,這里母親是害怕‘我’會做出什么傻事。所以,雖然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意味還有著不同。”“那么,從這些細小的差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學生認為“雖然母親這幾個舉動的原因不一樣,但是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因為母親愛著‘我’。”
多元化解讀過程中要注意語言文字“朦朧”的特性,要在特定的語境下加以分析,才能突破“迷霧”,掌握作品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品讀,學生不僅能提升審美賞析能力,還能在語言建構和應用方面的核心素養隨之得到提升。
不少精彩的文學作品都有豐富的人物形象,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所以,在多元化解讀時要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要注意避免對人物進行簡單化、臉譜化的分析,要認識人性的復雜性和多元化,嘗試展開“圓形”探究,圍繞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辯證分析,探究環境對人性發展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獲得多元化的感悟。
在指導學生學習《范進中舉》一文時,鼓勵學生分析人物——范進。在解讀人物形象時,很多學生都認為“這是一個迂腐的人。”這樣的分析過于簡單化,所以要引導學生深入解析:“范進一定要考科舉的目的是什么,那個時代有很多工作都能謀生,為什么范進還是要考科舉呢?”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范進考中后,鄰居都來巴結,說明當時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考科舉才是正途。范進考中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于一個人來說,誘惑太大了。所以,我看他并不迂腐,而是時代迫使他必須這樣選擇。”學生將分析的視角放在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上,所以能更好地看到范進的性格特點,對范進的分析也更為透徹和辯證。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注意掌握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寫越是細膩,人物形象就顯得越是豐滿,這對學生賞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不少散文、詩歌類的作品中都有豐富的意象,由于使用了隱喻、象征的手法,所以展現模糊性和多元性的特點。所以,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也少不了探究各種意象間的組合,思考作者怎樣合理組合意象,使之感性和理性統一,內在情絲和外在物象合二為一的特點。
《古代詩歌四首》中《天凈沙·秋思》的篇幅雖然很短,卻包含了大量的意象,而且直接將意象堆積在一起。但是讓人驚訝的是,這樣簡單的堆積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人感受羈旅生涯的無奈和孤獨。此時鼓勵學生探究這些意象之間的相互組合,說說為何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讓旅人成為“斷腸人”。有學生提出“這些意象給人陰冷、蕭瑟的感覺。如‘藤’,作者不說是‘綠藤’,偏偏說‘枯藤’。又如‘烏鴉’,偏偏要說成‘昏鴉’。這些意象配合修飾詞語,正好體現一種蒼涼感。”此時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展開分析:“這些意象還體現怎樣的情感呢?哪些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促使學生深入探究意象的意蘊。
意象用某事物的特征來指代其他事物,其形式不是比較,而是認同。意象往往用與某事物相關的另一個事物來激發讀者的情感體驗,借助意象有助于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
探究作品的主題,思考其核心意蘊,是語文閱讀的重要內容。然而,不少學生在分析文章主旨時往往會使用套話,影響了對作品的多元化解讀。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從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個性感悟出發,用開放的視角審視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在指導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很多學生分析文章的主旨時都發現在“三味書屋”中學習的枯燥,聯想到《孔乙己》和《范進中舉》等其他文章的主旨,認為“這篇文章說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對人們的束縛。”然而,這樣的分析過于片面,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單純寫三味書屋就行了,為何還要寫百草園?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是否也有一些童年的樂趣?”學生通過多元化閱讀,認為“這篇文章講述了童年的生活,有枯燥的讀書生活,也有愉快天真的生活,再枯燥的生活也掩飾不了孩子的童稚和童趣。”
在挖掘作品核心意蘊的時候,教師可組織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然后集思廣益加以篩選和整合,總結出作品的主旨。學生的視角會更開放,避免單一化、程式化的解讀。
在指導初中生展開多元化解讀時,要嘗試調動學生的期待視野,促使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上下文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在解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知不是消極接受,而是積極參與,投入了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在多元化解讀的過程中,各種不同見解的思想碰撞、過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