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朋吉 (江蘇邳州市經濟開發區戴圩中心小學)
比較閱讀法是指在閱讀的時候鼓勵學生將彼此之間具有相同特點的若干文本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分析,嘗試通過分析、綜合、概括等方法進行鑒賞,從而提升閱讀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比較閱讀活動,讓學生找到鑒賞的切入點,全面展開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指導學生展開比較閱讀的時候,首先鼓勵學生將同一題材的作品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分析。在比較中學生逐步發現,雖然這些作品所寫的內容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作者的寫作方法有所不同,面對同一事物的態度不同,投入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所以作品呈現的意識效果也有所不同。
《如夢令》和《漁歌子》兩篇文章雖然都描寫了景物,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情感卻完全不同。教師鼓勵學生對比這兩首詩歌,并讓學生說說從中能感受到怎樣的情懷:“《如夢令》讓我感到了一種少女生活的甜蜜,讓人覺得作者是一個生性活潑,對于美好事物充滿了向往的人。”“那么《漁歌子》呢?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有所感悟:“我覺得作者好像是一個看透世事的老人,他不想繼續留在繁華的都市,于是就來到了田園,過起了天人合一的閑適生活。”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充分認識到,這兩首詩歌雖然都寫了唯美的自然風光,但是其中的情感不同,所以閱讀的時候給人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在鼓勵學生對比同一題材的作品時,首先要鼓勵學生找到對比的方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其次要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避免學生的認識流于表面。這樣才能使比較閱讀的效果得以提升,提高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
由于作者的觀點有所不同,所以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所選擇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在指導學生比較閱讀的時候也可鼓勵學生嘗試對比同主題不同觀點的作品,體會作者所選擇的材料有什么不同之處。
《三亞落日》和《煙臺的海》兩篇文章雖然都是寫景類的作品,但是由于作者的觀點不同,所以在選材上也有所不同。首先鼓勵學生分別閱讀課文,并說說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學生認為:“《三亞落日》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描寫落日的場景。而《煙臺的海》讓我印象最深的則是冬天海浪拍打游人的場景。”此時鼓勵學生說說作者的立意分別是什么,作者的選材有何不同。學生認為:“《三亞落日》的創作目的是展現大自然的奇觀,作者選材圍繞落日展開。《煙臺的海》立意是為了展現煙臺人的生活場景,所以寫景的同時寫了煙臺人一年四季和海為伴的場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嘗試思考若自己寫作同主題的作品時會有怎樣的觀點,然后嘗試圍繞自己的立意進行材料選擇,再將自己的作品和課文中的例文進行對比,這樣很容易看出自己在立意和選材方面與名家有什么差距,對自己的創作有一定的幫助。
描寫同樣的事物,作者的寫作手法卻有所不同。這除了是因為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眾不同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作品的體裁不同。在指導學生展開比較閱讀時要鼓勵學生關注不同體裁作品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自己在創作的時候怎樣體現文體的特色。
《盧溝橋烽火》和《半截蠟燭》兩篇文章展現的都是戰爭的場景,體現的都是愛國主義情懷,但是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卻有所不同。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對比的方式,找出作品的寫作特點,然后分析它們的體裁具有什么特點。學生發現:“《盧溝橋烽火》用整體描寫的方式刻畫了盧溝橋事變的狀況,其中注重對場景的描寫。”“那么,《半截蠟燭》和它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學生認識到:“《半截蠟燭》的題材和《盧溝橋烽火》不同,它是戲劇的手法,戲劇是舞臺藝術,主要是用語言來刻畫人物,展現故事情節,所以《半截蠟燭》比較注意語言方面,每一個人的臺詞都是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的。”
通過對比不同文體的寫作手法,學生認識到說明文講究的是語言的嚴謹性,有條理地描寫事物,相比之下,記敘文會更為生動,說理文則更講究例證的合理性和論述過程中的邏輯性。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若能指導學生嘗試運用比較法展開賞析,對學生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都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