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冰 (甘肅天水市麥積區橋南小學)
科學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其內容包含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以感性認識為主,注重實踐,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愛好,為中學階段學習科學知識打好基礎。教好這門課的關鍵是講課要有情趣,善于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勤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在教學中筆者注重課前的準備與預設,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出各種疑問,由淺入深,加深學生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可能將后面即將學習的知識提出來。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告知學生時間有限,需待后面的學習過程來研究,并對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給予鼓勵。
學生也可能提出目前還無法向其解釋清楚的問題。教師應贊賞學生的質疑精神,并建議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弄清這些知識,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當學生提出教師也未曾想到的實驗方法或現象時,教師應贊賞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并對可行性的實驗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探究。
“磁鐵的兩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三節內容,是繼“磁鐵有磁性”后對磁鐵性質的又一科學探究,是在學生明白磁鐵有磁性后,在對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的實驗過程中,認識磁極這一科學現象。
根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及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前準備中,筆者對本課的教學流程做了如下設計:①實驗導入,引出問題;②大膽設想,自主探究;③總體評價,歸納小結;④探究活動,拓展延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符合認識論過程和科學探究的要求,既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又注意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使課堂結構自然流暢,學生易于接受。
在上述“實驗導入,引出問題”的環節中,做條形磁鐵吸引小鋼珠實驗前問:“如果把小鋼珠放在條形磁鐵的中間,一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猜測:一是小鋼珠不動;二是小鋼珠會掉在地上;三是小鋼珠在磁鐵上總向兩邊滾;四是小鋼珠在磁鐵上向兩邊滾時由于速度快而掉在地上。
基于上述預設猜想,結合課前的實驗操作,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實驗要求,還可在課堂上給學生反復實驗探究真知預留足夠的時間,培養學生去偽存真,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再如,當學生完成了把小鋼珠放在條形磁鐵中間的試驗,并觀察到小鋼珠在磁鐵上總向兩邊滾的現象后,問:“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猜想:一是條形磁鐵向哪邊傾斜,小鋼珠就向哪邊滾;二是條形磁鐵的兩端磁力強,吸引小鋼珠向兩邊滾。
根據預設猜想,教師提醒學生一定要反復做此實驗,并且每次都必須把條形磁鐵水平放置,切勿傾斜。在學生按照上述要求反復實驗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小鋼球向磁鐵兩邊滾的事實,獲得科學的結論,為教學下一環節驗證條形磁鐵各部分磁力大小的實驗做好鋪墊。
科學實驗課大多是分組實驗,實驗前要分好組、選好組長和操作手、記錄員外,還應根據學生現有的協作水平和協作能力,有針對性地預設合作實驗時的一般要求及特殊要求。
如: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兩極”在測條形磁鐵各部分吸起回形針個數的實驗中,由于三年級學生動手操作的穩定性、持久性和準確性都不及成年人,所以無論手拿條形磁鐵的操作手甲,還有在選定的點上掛回形針的操作手乙,都難免在操作時出現抖動不穩、操作失誤的情況。所以,教師在預設合作要求時,應提醒學生特別注意,對發生此類狀況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最重要的是合作默契,操作細心。
為了使科學實驗課得以順利開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實驗前準備多種多樣的材料。每個實驗進行前,教師要根據實驗需要和當地的實際,開出材料清單。學生收集實驗材料,往往出現容易收集的材料堆積,不易收集的材料短缺的情況,教師經過整理后要做好對短缺材料的補充。
不僅如此,教師在課前還要用收集的材料進行實驗,經過課前試做實驗,不但可以檢驗這些材料的好壞優劣,還能發現不便使用的材料,并及時進行恰當“改造”,便于實驗課順利進行。凡是學生自己收集的實驗材料,最能喚起其實驗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使其獲得最大的快樂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