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紅 (江蘇張家港市實驗小學)
目前,部分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依舊過分注重兒童的學習成績,堅持著成績至上的教學理念。在兒童剛剛進入學校時,大多數老師首先要做的事,通常是按照教材指導教給他們基礎的書寫、閱讀和表達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并沒有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沒能發揮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沒有考慮到兒童自身的需求情況,不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既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又與社會背景有關。就像教育學家霍爾特(Holt)說的那樣,老師有教孩子學習的習慣,但教授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卻往往很笨拙,并不適合孩子,甚至成年人自己也很少使用。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側重于為兒童傳授知識技能。無論是在普通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在各種類型的興趣課堂上,語文教師通常都會以讓兒童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然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很少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被運用,它們與兒童的生活經驗也不相符。此外,兒童往往依靠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來學習他們選擇和處理過的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是有一種目的性強、經過組織計劃的學習過程,脫離了兒童的實際生活,忽略了他們知識技能獲取方式的獨特性,不僅限制了兒童的學習能力,也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很多學校過于側重教師的作用,忽略了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作為兒童早期學習的平臺,低年段語文教學應由教師和兒童共同構建。在此基礎上,由教師主導,兒童充分參與,才能使兒童在學習中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在目前的低年段語文教學中,平臺建設者通常是學校教師,兒童只能作為教學平臺的使用者被授予知識,影響到兒童的學習動機、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
教師要能夠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滿足兒童的個性需求為出發點,不但要注重兒童的學習成績,更要考慮如何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教師應認識到兒童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并激發兒童的這種能力。
例如:在一年級拼音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拼音的讀寫記憶,因此在課堂上帶領兒童一再的進行書寫和發聲練習。學生對字母的認識通常是基于與字母寫法類似的圖案。因此,筆者給每一個字母設計了獨特的形象,其中也考慮了字母發聲的問題。如字母S,我問學生:“這是一條小蛇,小蛇的叫聲是‘si’”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S的寫法,也記住了它的發音。
在教學內容上,要對兒童進行全面培養。文本并不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工具,掌握知識和技能也不是他們的主要需求。首先,語文教學應從兒童的興趣和愛好出發,為兒童提供有趣的學習內容,提高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經常性的轉換自身視角,站在兒童的立場分析他們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以此為基礎,靈活調整學習計劃。
例如,在學習《踩影子》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要考慮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通過游戲的方式讓他們接受和理解影子的概念。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在校園中開展踩影子的活動,在游戲的歡快氛圍中理解課文、掌握知識。
在教學平臺的搭建中,要使兒童充分參與其中,發揮兒童學習主體的作用。要改變以往兒童在教師指揮下行動的模式,利用兒童的興趣讓他們在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帶著自己獨特的目的和問題,順著自己的思路去發掘生活中的知識。這樣,兒童就能以自然和社會為學習場所,突破傳統教育的框架束縛,進入到無限廣闊的學習世界。
例如,在學習《四季》這篇課文時,考慮到兒童還未足夠掌握文字的情況,教師通常會采用圖片、符號等進行教學,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游戲和活動中尋找四季的影子。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兒童感受自然,觀察四季變化。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對生活知識的掌握水平,還能夠引導他們自主總結出四季中蘊含的知識和道理。
基于兒童立場開展低年段語文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需求,能夠讓兒童在快樂的氛圍中實現對知識和技能的初步積累,是保障兒童未來健康快樂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