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開霞 (甘肅永昌縣第七中學)
情感因素無論是對教育教學方法還是教育教學效果都至為關鍵。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和情感的熏陶,不僅能夠彰顯語文學科的特點,還能夠讓教師對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得心應手,使得教育教學效果更加鮮明。
如果說情感因素對小學階段的學習影響不明顯的話,那么,初中乃至高中階段,其影響之大應該是各個學科教師深有體會的。尤其在語文學科中,由于大多數語文教師身兼班主任工作,對學生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了解全面,所以,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僅會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認同感。即使老師在學科教學上很有權威,都難以讓學生認同自己的教育方式乃至教學方法。至于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藝術的教法、超強的專業素養與能力來影響學生、改變學生、促進學生,都會成為一句空話。其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情感因素。如果在孩子們的叛逆期,我們能夠因勢而動、因勢利導,從引導或疏導入手,從內心深處給孩子以情感上的融通與趨同,那么,學生就不會持續逆反下去,更不會置教師高超的教育教學方法于不顧。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文時,能夠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理,為孩子珍愛朋友間美好的情感而叫好,為孩子純潔的心靈而喝彩,那么,教育者應捍衛孩子的情感,不要把成人的世俗意識強加到孩子純凈的童心、童境中。教師注重了學生的情感因素,就會讓孩子在學習中與老師的教育教學產生共鳴。再如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從教育學、心理科學研究的結果看,父母啟發學生理解父母對孩子愛的不同體現,以此理解父母、敬重父母,做一位享受父母之愛的好孩子,那么從教育教學的方法乃至效果上,就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認同感。這堂課成為連通學生心理的一堂課,對破解學生狹隘片面、自私敏感、偏執叛逆等心理問題,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為目前的一種易被普遍接受的教育形式,情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教材中的知識以一種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在基礎教育這個特殊的階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攫取將來生活、工作的第一桶金。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看重學生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以教材為藍本,融入情感教育,尤其通過語文學科,把情感教育融入課文教學中去,就能讓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學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如《沁園春·雪》包含著鮮明、豐富、生動、深刻的情感內容。作者通過北方壯美的雪景的描繪,抒發對祖國美麗風光的贊美之情與豪放心境。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就會讓革命者的豪情壯志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古今中外的諸多名篇,像教材中的《鄧稼先》《記念劉和珍君》等,都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切感受到令人心潮激蕩的愛國情懷、不屈不撓的奮進毅力。在這些篇目中教師注重學生情感因素的喚起與調動,在講課中隨時利用課文中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日積月累、漸學漸染,學生就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傷仲永》一文的學習中,教師注重情感因素的影響,就會教育學生不可安于現狀、固守已取得的成績,而要繼續努力。在《我的信念》一文的學習中,教師注重情感因素的影響,讓學生明白偉大的科學家成功不是天生的道理,學生就會認識到靠自己堅強的毅力、不屈的信念而去不斷地奮斗。比其他學科更有優勢的就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內容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語文教材中包蘊的豐富情感,是最能影響學生一生的財富;語文教材中傳遞的思想情操,是最能熏陶學生思想靈魂的精神力量。這一切對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都很重要,都能讓學生徜徉在一種陽光、健康、自信、博大的教育環境中、修養殿堂中,樹立起正確的“三觀”。
情感教育是高于教材的。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萬萬不可忽略教育教學中的關鍵性因素——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