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茜(廣東廣州市從化區第六中學)
教育是用生命感染生命的事業,愛是教育之源。當代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備受關注和愛的環境下成長,不懂得分享愛和傳遞愛,不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要關注如何引領學生分享愛和傳遞愛。教師應以身作則,用真誠的心與學生相處,在師生相處的過程中傳達愛的教育,讓學生感受愛、傳遞愛。
1.以身作則,讓學生領會真誠。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學生才能學會真誠。人與人相處,感覺是最直接的。學生是最純真的群體,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外活動中,教師都應以最真實的狀態與學生相處,做到說真話做實事,以身作則,給予學生正確人生觀。日常生活中,教師多親近學生、關心學生從學生角度去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點滴的相處中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真心。只有教師的真心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才會真誠待人。
2.以身邊事,讓學生領略分享。分享是真誠相處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實中,很多學生封鎖自己,不樂意也不懂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導致個別學生會出現心理問題。作為教師,可以用自己身邊的事和學生身邊的事引導學生學會分享。
(1)分享教師自己的成敗、喜憂。作為教師,我會及時與學生分享我的快樂與憂愁。例如2017年的一個周末,我進行空中充值,上當受騙了,課堂上,我分享我的囧事,讓學生分析我為何會被騙,應吸取什么教訓,以自身的事例教育學生不要貪小便宜,要懂得分辨是非。還有2017年申報地區名教師成功了,我也第一時間告知學生,與他們分享申報的過程,在與學生一起分享的時候,告訴學生一個道理: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通過分享自己的事情,師生關系拉近了,學生逐步產生了對我的信任,慢慢地也會主動找過我談心,分享他們的事情。
(2)分享學生周邊的事情。時刻關注教師及學生身邊的事,與學生及時分享。如一位科任教師受到學校表揚了,及時把這個消息告訴學生,要求學生在該科任教師上課時,給予掌聲祝賀,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分享快樂;又如一位教師的家庭出現問題了,也告知學生老師的困難,讓學生多關心老師,多給老師笑容,留心聽課,用行動給老師支持,讓老師感受到來自學生的安慰。還有某個學生爸爸出車禍了,我征求了學生的同意后,也告知了全班同學,讓同學周末去看望他爸爸,幫助同學渡過難關。通過分享身邊的事,學生之間及學生與科任教師之間形成了和諧的關系。
(3)分享時事熱點。我時刻關注時事熱點,及時與學生分享,通過時政熱點的分享與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例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我第一時間與學生分享,分析了公交車的管理、司機的態度、乘客的態度,小車女司機的處境、媒體的影響等,引導學生客觀正確地分析問題,不要隨波逐流。
3.注重引導,讓學生主動分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知教師,不愿意與教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教師要創新方式,指導孩子學會溝通。信息時代,很多孩子都不懂得與人相處與人溝通,更不懂得與他人分享。引導學生分享的方式非常多,可以利用主題班會,也可以利用周記。學生自從打開心扉后,對老師和集體產生了信任,在班會或在周記里面都愿意把自己的快樂和煩惱和老師及同學分享。
通過分享,拉近了同學之間的距離,密切了同學關系,從而形成了和諧的班級氛圍,推動了班級教育教學成績的發展,學生們也養成了開朗樂觀的性格。
1.全面關注,讓學生感受愛。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住宿生,遠離家長,教師的關注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班主任或科任教師,要做到全面關注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來自教師平等的關愛和關心,讓每個都能享受到愛的教育。教師的關注包括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狀態,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等,做到在學生最需要老師的情況下,能及時出現并解決學生的困惑,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老師就在身邊,感受到老師的愛。
2.正面引導,讓學生懂得愛。教師依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懂得愛同學愛老師愛家人愛自己。2016年高三,正在上課中,學生小朱突然癲癇病發作,所有的學生都嚇壞了。我馬上沖下去采取急救措施,并讓學生打120。等小朱被送去醫院后,在安頓學生情緒的同時我對學生進行癲癇病處理措施的教導,并指定幾個學生在課堂上及宿舍都要關注小朱,發現小朱再發作,及時采取處理,同時再從關心同學家人的角度,分析小朱在未來學習生活上出現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領會小朱的困難和變化,做到真誠關心關注小朱,讓小朱輕松投入學習。事后通過了解得知小朱由于家庭原因,學費和伙食費都欠缺,由于壓力及營養不良最終誘發了癲癇病的發作。我默默地幫小朱交了學費,還每月定期把伙食費給小朱,每隔兩周買牛奶給小朱補充營養,同時加強與小朱的溝通,緩解他的心理壓力,最后小朱高考考取了理想的學校。學生在這樣互助的環境下學會了表達愛,傳遞愛。
3.強調擔當,讓學生勇于愛。當代的孩子大多是處事往往只從自身出發,不懂得為他人著想,不懂得與他人合作,沒有責任心,缺乏擔當精神。在教育中,缺乏責任感的學生很難做到愛集體愛學校愛家人。為了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班級管理上,我強調全員性、參與性和團體性。例如,班級管理制度由全班同學討論制定,互相監督;宿舍管理條例,由每個舍員共同討論制定,如有違反,一人違反,全員受“罰”;編定學習小組,小組內的成員挨批評了,全員要寫檢討,一人獲獎,全員受表彰;舉辦的活動,方案由全班同學制定,共同參與等。記得一次學校舉辦校運會,考慮我們是文科班,體育成績不是很好,同學們依此制定了校運會的目標:取得廣播操比賽第一名和精神文明獎。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全程沒有參與,但所有的同學都非常認真自覺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認真做好每一個動作,做到不拖后腿。最后,廣播操比賽,我們班以絕對的優勢取得了全校第一名。在校運會比賽中,全班同學都動起來,都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宣傳隊認真完成寫稿任務,后勤對保障大本營的整潔,啦啦隊為每個運動員鼓勁,衛生隊做好運動員的跟蹤工作,最后,我們也獲得了精神文明獎。在這樣管理模式下,學生慢慢意識到集體的力量,意識到自己在集體的分量,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集體對同伴產生怎樣的影響。從而逐步形成了對集體對同伴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逐步形成了合作精神,同伴之間形成互助友愛的關系。
受浮躁而功利的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學生不懂得知恩報恩,所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勢在必行,同時在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的同時學會表達愛。
1.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之間表達愛。通過教師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學會表達愛。例如組織生日會。每任教一個班級,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見到他們親切地喊出他們的名字,記住每個學生的生日,每月組織一次生日主題班會,把同一月生日的同學集中一起慶賀。生日的同學除了收到老師準備的禮物外,還會收到來自同學、家長的祝福。通過每月一次的生日會,學生感受了來自同學的愛、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時也每月表達一次對同學的愛。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友好。
2.關注特殊日子,引導學生表達愛。中國的傳統節日是非常多的,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節日引導學生大膽地表達愛。如教師節,讓學生祝賀老師的同時,大聲說出了“老師,我愛您”;重陽節、父親節母親節等,通過語音錄音或一封信或一張卡片的形式,讓學生表達對家人的愛;青年節或成人禮表達對同學或自己的愛。
通過這些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了信任,班級形成了一個整體,大家對集體形成了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都把同學當成自己兄弟姐妹,班級的事就是家里的事自己的事,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學生也養成了活潑開朗的性格,良好的班風學風推動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愛是教師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愛可以使學生精神得到充實,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優化,思想得到升華。教師們,讓我們以珍愛學生為基點,用心守望著學生的成長,用智慧引領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