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婷(江蘇如東中等專業學校)
在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挫折可謂到處存在,所以挫折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挫折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在完成教育過程當中,目標明確地培養受教育者的挫折抵御能力,使其利用一定知識的掌握、一定鼓勵的獲取,激發自身潛能,調整自身情緒,盡可能達到理想的學習與生活狀態。
挫折教育本身理論方法非常專業,一些教師在缺少專業訓練的情況下,難以做到科學的指導與鼓勵,有些教師不顧學生身心發展客觀規律而勉力操作,把挫折教育刻意化,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都是教育觀念的誤區。創新和發展學生的挫折教育模式,可以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加積極的心理培養情境,使學生全面提升抗挫折能力。
1.學習方面。一些學生存在消極對待學業的問題,因為教師約束不夠、家長監督不到位的客觀因素影響,對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在相對自由的空間范圍之內,一些學生較少將寶貴的時間用于學習,甚至有個別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排斥與厭惡的心理。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學生存在所學內容與自身興趣不相統一的情況,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發現自身并不希望接觸這些知識,自主意識反倒影響了學習的良性發展。
2.人際交往方面。所有人都是社會中的成員,人際交往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校園環境中,若是不能將相互間的關系處理好,則各類矛盾勢必會對學習效果造成不利影響,也無益于學生人格的塑造,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在這方面問題表現得尤其突出。
1.教育教學中要融挫折教育。從心理學分析的視角來看,個體對于挫折所產生的抵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自我主觀判斷有關,所以,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構建形成更加合理化的認知,避免消除情緒給學生造成的困擾。在平時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上課、班會等各種機會,將挫折教育內容融納其中。比如在語文課上,注意應用那些思想深刻的經典散文,精神世界豐富的古典詩歌,發揮出它們的心理認知與教育感召功能。在更廣泛的教育空間之內,還可以借助心理學里面涉及的挫折理論,將各學科的優勢發揮出來,給學生以相應的耐心引導,使之對于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產生理性的認知態度,提升挫折抵御能力。
2.具體事件中融挫折教育。一些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不高,也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此時若教師對其進行批評,則逆反心理的形成是轉瞬間之事,因此枯燥的說教不容易奏效。若想讓學生理性看待挫折,則要將新聞媒體中的、現實生活中的豐富事件巧妙利用起來,找準時機教育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對自己產生客觀的審視,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既不自卑、也不自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每一件事,從而真正避免過重的心理負擔,學會學習以及與同伴相處。總的說來,這種利用豐富事件化解挫折的做法,是心理教育開展的絕佳做法。比如在一次自然災害后的學校捐款活動中,教師便可以利用這個寶貴機會,給學生提供恰如其分的心理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在面對困難時,不要畏懼,只有正視困難,終將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互相幫助的團結精神,也是克服困難的必要做法等。
3.學生挫折觀念的形成指導。為了讓挫折教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教師應當注意學生挫折觀念的形成與指導。首先,使學生意識到挫折的出現不可避免,但并不可怕,所有的磨難都會給人以打擊,然而也會使人更加成熟與堅強。其次,在遇到挫折以后,不要始終耿耿于懷,挫折已經成為既成事實,便要勇敢面對,想辦法找原因、尋出路,而不是糾纏于挫折本身。最后,要引導學生發現戰勝各種挫折的手段,做到有備無患,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困境。在此期間,除了形成科學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以外,還要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對待具體的問題,可供學生使用的方法很多,比如自我疏導法、外界援助法、經驗升華法等。如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在遇到不同挫折,如學習時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人際交往中出現障礙等時候,主動提出更加適用的解決方法,則挫折教育便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教師開展挫折教育,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而如何選擇實用性更強的方法,則需要教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學生所處的實際身心發展狀態,適時適度地做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