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有稱(江西贛州市于都縣第六小學)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會知識的運用才是能力的體現。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與學生未來學習緊密相關。數學心理障礙主要是指學生在心理上對促進自身發展的正常因素避免和逃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心里輕視,粗心大意導致的結果錯誤;第二,畏懼心理,學生的自信心高度不足;第三,固態思維定式,思維方向不對,深度不足;第四,審題障礙導致學生不能把知識和思維結合起來,思路連接不充足等。數學審題中的問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耐心讀題,仔細審題,通過克服心理障礙來進行積極主動的審題練習。
審題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推動力,審題能力的提升基于一定的情境和實際,動力是指導人們活動的內驅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學數學課堂是數學審題的優秀平臺,抓住數學課堂進行審題能力培養意義重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抓住概念教學這一點,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邏輯嚴密的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逐步克服學生的審題心理障礙。
例如,在學習“數的四則運算”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聯系具體生活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審題訓練:小明有100元零花錢,他花了58買了學習文具,剩下的一半買了玩具,小明還有多少錢?這類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仔細讀題就可以得到答案,是培養審題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符合邏輯的正確性;在講解“菱形的基本性質”時,必須強調對角線互相垂直,因為容易把菱形和正方形混淆,數學也是一門語言藝術,體現數學語言的嚴密和思維的廣度。在學習解題過程中,教師必須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避免審題心理障礙的出現。
學生是有個性的個體,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習慣都有差異,切不可因為教師個人喜好而傷害學生個性的培養。學生審題心理障礙也是有差異的,存在著個性特性,客觀的教育不是扼殺這種差異而是針對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在關注學生數學審題差異的過程中不斷推動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全面認識學生個性的前提下,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深入發掘學生的潛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來消除審題心理障礙。學生審題能力的發展是在知識的不斷發展中逐步形成的,需要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特點進行有效訓練。學生審題心理障礙的克服大大促進了課堂的良性發展。
例如,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理論以及方法時往往抱有不同的態度、因人而異的內心體驗。像“有理式的運算”,切合同學甲的學習興趣,其就會感到滿意,會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而同學乙興趣不足,導致學習過程注意力不集中,出現了痛苦和恐懼等心理負擔。對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結論或方法產生種種誤區,學習情感沒有被激發。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差異,面對不同的審題心理障礙,引導要行之有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數學審題是思維過程的體現,顯現出學生思考的寬度和廣度。數學問題中包含著已知條件和要求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在已知條件中找到問題的聯系點,把問題和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逐步突破思維困境,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解題過程中,如果思維極其混亂,不能把突破點轉到關鍵條件上,學生的思維焦點局限會使問題難以解決。因此,克服學生審題障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不斷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而得到知識的強化。
例如,數學題“一個工程隊完成一項工作,把一批材料運送到目的地,先用貨車運送了一半后,改用另一輛小型車,載重3噸運送5次還有2噸,請問這批材料一共有多少?”。部分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往往會局限在“貨車運送一半”這個問題上,以為只有得知這一已知條件才可以解答問題,思維靈敏度不足。審題能力不足和方法不對大大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學生成績提升困難。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正確的審題方法,通過練習形成思維能力,進而克服審題心理障礙,實現數學能力的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