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茜(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
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品格教育,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得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新一代接班人,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彰顯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對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進行簡要分析與探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更新自身教學觀念,將學生情感發展與智力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確教學目標,吃透教材中的知識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訴求創設教學情境,適當地拓展教學內容,如數學文化、數學家故事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加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境創設,把教室進行簡單的裝扮,布置成小商場,讓學生扮演買賣雙方,進行合理交易,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假裝自己在購買商品的時候,錢包丟了,讓全班同學幫忙尋找,告訴學生自己的錢包中有十張一元、一張五元,還有一張二十元鈔票,讓學生計算一共丟了多少錢,這樣不僅能夠滲透加法的知識,也能讓學生形成拾金不昧的品質,以此達到德育的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現實生活服務。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構建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教學模式,通過生活資源的引入、生活化數學案例的運用,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行為教育、思想教育,以潤物無聲之勢健全學生人格,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蘇教版“百分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計算存款的利息,把現在銀行的利率告訴學生,然后提出一個存款的數額,讓學生進行計算。隨后教師使用多媒體資料,查閱十年前的銀行利率,再讓學生進行計算,比較十年前后人民幣的升值和貶值情況,讓學生感受自己的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數學應用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難點。應用題的內容都是由相關的數量關系構成的,所以教師在講解知識點,以及敘述相關的數量關系時,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品德知識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學會應用題,也感受到德育內涵。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歸一問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例題,如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大家應該積極參加植樹活動,保護環境,實施節能減排。隨后教師舉例,在植樹節的時候,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如果一個班級有43名師生,在一塊土地上,3個小時共植樹379棵;另一個班級有44名師生,在等大的土地上共植樹540棵,那么倘若兩個班級工作的效率相同,那么第二個班級需要幾個小時完成植樹任務。在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教師能夠和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夠感受植樹節的氛圍,并把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思想理念滲透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德育,以此在數學教學中,多方面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其成為全能型人才。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將“教書”與“育人”放在學科教學的同等位置上,精準定位數學課程教學目標,以學生身心發展客觀訴求為依據,結合課程教學知識點精心設計德育滲透方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并通過應用題的講解與演練滲透德育,實現數學學科思想性與科學性的高度融合,為學生的情感發展提供空間,打造小學數學優質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