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樂江 (四川廣安友誼中學實驗學校)
自2001年我國推行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試點以來,改革春風逐漸遍及全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隨后,高中階段課程改革相繼展開。作為一名基層學校教師,我有過喜悅,也有過困惑,我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查與思考:這么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開展得轟轟烈烈,不少地區深入探索,勇于實踐,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土實際的特色之路,在新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了其他地方學習效仿的榜樣,全國各地也紛紛掀起了學習先進、趕超先進,因地制宜抓改革的熱潮。不過,仍有很多地方的改革,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情勢卻不容樂觀,他們依舊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徘徊。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家庭和社會仍單純地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升學率已成了多年來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潛規則”。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不得不把學生當作做題和考試的工具,教師把自己看作知識的搬運工,“題海戰術”“時間戰術”依舊是他們提高學生成績的法寶。這些“潛規則”使高中課改始終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泥潭。
第一,“潛規則”導致了家庭畸形的“成才觀”。受“潛規則”的影響,家長把讀書、升學當成子女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把分數當成了子女升學的唯一出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最看重的就是子女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每當子女回到家里,他們就要求子女一門心思多讀書,多做作業;他們花錢為子女購買各種復習資料,導致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如果雙休日或節假日子女回家說沒有作業,他們會認為子女是撒謊偷懶,或認為是教師不負責任。他們把多做作業看作是提高孩子成績的法寶,導致了子女身心的畸形發展。
第二,“潛規則”導致了學校畸形的“教育觀”。受傳統“成才觀”的影響,家庭和社會過分看重考試分數和升學人數,他們對學校的減負、興趣小組活動、個性特色教育等始終持不理解的態度。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考核學校和教師,也主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致使學校教師不得不采用“題海戰術”“時間戰術”來抓分數,抓升學率。他們不惜用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成績。于是,音體美和綜合實踐等課程都被文化課程擠占了,學生整天被禁錮在教室里,成天和課本交朋友。結果就是,學生的成績上去了,體質卻明顯下降了,“高分低能,低分無能”的畸形現象就出現了。
第三,“潛規則”導致了各地政府畸形的“發展觀”。受“潛規則”的影響,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口頭上唱著“抓改革,轉觀念”的高調,實際上卻死死抱住“應試教育”不放,他們以抓重點學校教育,提高本地教育知名度為由,為重點學校招生開綠燈,“尖子生”可以進入重點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差生和貧困生則無法享受與他們同等的待遇,形成了重點學校生源猛增而出現大班額,鄉村學校生源不足而教育資源被嚴重浪費的惡性循環。教育不公平問題更加嚴重了。
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理念正,則課堂正;理念新,則課堂新;理念亮,則課堂亮。高中的升學率,家庭和社會更為看重,“潛規則”嚴重阻礙了高中課改推進的步伐。不摒除這些“潛規則”,高中課改難以健康前行。
第一,家庭要摒除“潛規則”,樹立正確的“成才觀”,促進子女健康成長。作為家長,我們為子女的前途著想,這本沒有錯。但我們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個性心理、健康行為培養。在子女讀書時,我們要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有全面的了解,積極配合學校教師的教育和管理,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農村的家庭,應留一個家長在家,讓子女在家鄉就近讀書,切忌盲目追逐“名校”,一方面不至于出現因家長工作的變動而導致子女流動讀書、影響學習的現象,也不至于出現因家長忙于工作疏于管理子女,影響子女成長的情況,更不至于造成城市“生滿為患”、學生讀書難的現象,從而有效緩解大班額問題。
第二,學校要摒除“潛規則”,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校是實施教育的主陣地,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學校教師要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增強敬業奉獻精神,認真領會“新課標”精髓,從課堂入手,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過程,掌握好課堂中學生活動的“度”、學生討論的“度”、使用現代教育輔導手段的“度”和改革創新的“度”,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合作、探究,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快教學氛圍,讓學生愿學、樂學、思學,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鍛煉,保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順利落地,避免為求“新”而作秀的做法,讓那些無視教育規律,偏離教學軌道的改革“鬧劇”遠離校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第三,地方政府要摒除“潛規則”,樹立正確的“發展觀”,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我國推行新課程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合格+特長”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希望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者不要口唱“素質教育”新調子,腳走“應試教育”老路子,不要單純以學生考試分數、升學率來衡量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質量;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加大教育投入,增強學校師資力量,改善辦學條件,讓學校有條件組織各種興趣、科技小組等活動,以使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育能真正落到實處;要合理規劃學校布局,加強學校教師編制的管理和教室等基礎硬件設施建設,給農村學校以政策傾斜,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要徹底取消“名校”,實行“劃片招生,就近入學”制度,拉近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改革無現成的路可走;教育是事關國家發展的大事,來不得半點折騰。高中課程改革,是事關人才培養的大事,是事關教育發展的大事。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我們一定要徹底摒除只重分數、只看升學率的教育“潛規則”,減少行政干預和家庭影響,遵循教育發展規律,讓高中課改在規范和健康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