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明芳 (浙江臨海市大洋小學)
從字面上解讀,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是載體,指文字、文章、文學、文藝……“化”是過程,也是目標,指感化、浸化、德化、優(yōu)化……“文化”就是以“文”來感染人、浸潤人、熏陶人、優(yōu)化人、提升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從大的方面來看,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從小的方面來看,諸如建筑文化、景觀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平臺文化、活動文化等,凡校園內涉及育人的,都可稱之為“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內涵如此豐富,我們該如何建設校園文化才不會顯得零敲碎打呢?根據(jù)大洋小學南、北兩個校區(qū)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我試圖提煉出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方法,那就是:找準一個“點”,拉開一條“線”,形成一個“圓”。
根據(jù)學校實際,為校園文化找一個核心“點”。這個“點”,既要緊扣學校辦學目標,又要密切聯(lián)系師生實際情況,還要挖掘學校潛在的發(fā)展因子。
這個“點”的找尋與確定,新學校、老學校是不一樣的。對于一所老學校來說,在重新梳理校園文化時,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發(fā)展提高。一所老學校必然有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這些文化傳統(tǒng)已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師生的血液中,哪怕教師自己并不知道。老學校也必然有其需要調整、改變、發(fā)展、提升的地方,那么,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找準新的生長“點”呢?首先,需要廣泛調研,全面梳理、分析學校原有的制度、行為,哪些是教師認可的,哪些是教師反對的,哪些是教師覺得無所謂的。在此基礎上,進行舍棄、提取、綜合、提煉。
比如,大洋小學南校區(qū)創(chuàng)建于2000年,對于我這個2008年8月到任的校長來說,那是一所老學校了。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拓展提升,我們反復地思考、討論。大洋小學校前廣場有一座“揚帆”雕塑,寓意很好。于是,我們就結合校名和“揚帆”雕塑,提出了“為幸福人生奠基,為快樂人生鋪路”的核心辦學理念。“幸福校園”,就成了大洋小學南校區(qū)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點”。平常,我經常和老師們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這件事我們必須要做,那么,與其苦瓜臉去做,不如鮮花臉去做”。
北校區(qū)于2013年開始建設,2015年建成。這是一所新學校,猶如一張白紙,可以任由我們畫出美麗的畫卷。那么,怎么畫呢?這幅“畫”的核心“點”又是什么呢?當時,我們有幾條思路:(1)從大洋小學的母體上進行移植。但是,北校區(qū)在建校之初,是作為一個獨立校園進行建設的。一所新學校,必須更有特色、更有文化品位。故而,從母體移植的思路被我們否定了。(2)挖掘當?shù)乜衫玫慕逃幕Y源,比如書院、教育名人等。我們通過查資料、訪專家,查明了當?shù)貨]有這類資源。于是,我們想到了從學校所處的“依山白云、擁水三峰”的地理環(huán)境入手,最后確定“天然圖畫”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點”。學校建成后,基于多種原因,這所新學校以北校區(qū)的身份融入大洋小學。也許是機緣巧合吧,兩校區(qū)合在一起,正好是“天然圖畫”般的幸福校園了。
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點”,接下來就要圍繞這個核心“點”,把學校需要建設的林林總總的校園文化,或按并列關系,或按遞進關系,拉成一條“線”,有序地鋪陳開來。
如何拉成一條“線”,老學校與新學校同樣有不同的做法。如,在新建北校區(qū)之前,我們就已想好了“要建一所怎樣的學校”,定好了以“天然圖畫”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點”,就可以在工程設計、建造以及后期的裝修中,把“天然圖畫”的理念完全融合進去。因此,圍繞著“天然圖畫”這個“點”,拉開了“理念先行——建筑融入——功能設計——命名豐潤——故事渲染——課程推進”這樣一條層層推進的校園文化線。根據(jù)這條線,學校有序地進行設計、建造、體現(xiàn),于是,“天然圖畫”就成了一個會講故事的校園,辦學第一年,就承辦了全國首屆美麗學校文化建設現(xiàn)場會、浙江省轉變育人模式現(xiàn)場推進會,受到了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等領導的高度好評,并被評為浙江省美麗校園。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為一所老學校拉開一條“線”呢?首先,在理念體系的構建上,我們巧妙地做好“搭橋”工作。學校主道路的端點處有一面空白的墻壁,我們因地制宜,重新粉刷了這面墻壁,畫上“藍天、白云、綠草地”,寫上“為幸福人生奠基,為快樂人生鋪路”的標語,這面墻壁就成了非常漂亮、養(yǎng)眼的學校主題墻了。對學校前廣場的主雕塑“揚帆”,我們進行了再解讀:“讓我們的老師、學生在大洋這塊沃土幸福、快樂地揚帆起航。”主雕塑正對著學校大門,大門背面的紅色大理石上刻著“努力今天,超越無限”八個鎏金大字,我們希望所有的老師、學生:每天努力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就能超越無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努力今天,超越無限”成了大洋小學的學校精神。主雕塑的西面是學校的宣傳櫥窗,上面也立著一行字—“讓教育充滿愛”。“愛”是多向的、多元的、互動的。比如,老師要愛學生、愛學校、愛家長,家長同樣也要理解、尊重、關愛老師。就這樣,我們利用學校原有資源,巧妙地“搭橋”,讓“幸福校園”的理念融入學校教職工的骨子里、血液中。重構好了理念體系,也使其巧妙地融入學校的建筑、景觀中,接下來,如何讓其真正融入師生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呢?我們開展了“教師幸福成長”與“學生快樂成長”兩大“幸福校園”活動品牌建設活動,努力營造“幸福校園”的人文環(huán)境氛圍。就這樣,一所老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提煉出了新的校園文化建設核心“點”,并拉開了一條“線”:理念體系的構建與融入——活動品牌的提出與實踐——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彰顯。
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三步,是形成一個“圓”。圍繞一個“點”,拉開一條“線”,并不斷地去完善、總結、提升、強化,讓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互相聯(lián)系、互相支撐、互相襯托,讓核心“點”播種、長葉、開花、結果,根植在每一個老師、學生、家長的心中,猶如“天然圖畫”之于北校,“幸福校園”之于南校。找準一個“點”,拉開一條“線”,形成一個“圓”,這就是大洋小學一南一北、一老一新兩個校區(q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走過的路,所探索出的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