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江蘇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和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道德素養等方面的全方位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但是,就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來看,部分教師仍舊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要用多種方法實現深度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指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交流”的方式學習知識,注重對學生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精神為引領,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
例如,教師設計如下應用題:植樹節來臨之際,學校開展“綠色地球”為主題的植樹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楊樹、柳樹、松樹,每種樹苗占總棵數的一定比例,請學生利用本題的已知條件,結合所學知識自主設計問題。隨后,在學生設計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合作小組,圍繞所設計的問題進行分析解答。通過這一教學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作用。
數學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作為自然學科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數學教材中的文化資源、德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點為紐帶適當地穿插文化知識,在豐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同時,予以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達到強化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高年級數學“圓周率”學習時,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過程的視頻,并將祖沖之求學路上的感人故事講給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數學教學與德育的有效結合,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熱愛科學的精神品質。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方式,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以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兩大合理推理為主要學習任務。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從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動權轉移到學生手中,在設置疑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猜想求證,對此前的數學思考過程加以回顧,認清思維跳躍過程的由來,以開放性的形態形成獨到的數學見解。要說明的是,在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時間,應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逐步培養并發展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學習時,教師秉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為人數均等的合作小組,各小組圍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這一主題進行合情推理、演繹推理,通過兩種推理過程的銜接使得學生推理能力得以發展。在小組研究討論、分析解決、實踐論證等環節中,學生會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相等、長方形對邊相等”等特性的結論。借助長時間的推理訓練,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推理方法,并且摸清推理的內在規律,自身的推理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訴求,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知識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猜想求證,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機會,并適當穿插數學文化知識,滲透德育知識,使得學生推理能力、應用能力得以發展,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