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江蘇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鎮北凌小學)
游記是記錄旅途見聞及主觀感受的散文,取材范圍相對較為廣泛,往往借助風景描述作者的內心情感,實現借景抒情的寫作目的。小學語文課程編排中存在較多游記類文本,表達情感真摯且豐富,提升游記類文本教學的有效性,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游記類文本的描述內容可能是名山大川,也可能是山野漫游,語言表述方式較為生動,最大程度貼近事物本身,是小學語文的典型語言文字類型。游記的文本特色主要表現為:多能夠體現出較為強烈的場面直觀感受,所展現的內容為客觀存在的事物,應用生動語言進行描繪,可以呈現豐富的畫面感;文章結構較為簡單,能夠準備把握文章脈絡或作者的寫作順序。
如《黃果樹瀑布》一文按照“耳聽——遠觀——近觀”的順序進行描寫,以水聲、水花為載體,將黃果樹瀑布的恢宏壯闊、雄偉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文章描寫過程中作者將自身的真實體會融合其中,即清晰地展現了黃果樹瀑布的美景,同時能夠表現作者在游覽中所感受到的壯美與生機。
作者對景物的描寫順序是體現文本寫作思路、文章創作結構的關鍵,在游記類文本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對景物描寫的順序進行分析,有助于幫助學生快速開展閱讀學習活動,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及情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如:進行《夕陽真美》一課的教學時,作者先對整體的景觀進行描述,“深藍的天空”“連綿起伏的西山”,進而對太陽進行細節描寫,“太陽的臉漲紅了”“太陽的臉變得更紅了”,將云、霞光進行描寫,體現對于太陽的映襯作用。引導學生對景物描寫內容進行細致地分析,能夠使學生以文本內容為依據,在腦海中勾勒出作者描繪的畫面,生硬而抽象的文字在學生的腦海中生動起來,將夕陽落山形成動態的變化影像,夕陽首先是西斜的,進而慢慢往下沉,最后落到了西山的背后,讓學生在動態的畫面和情景中體會夕陽之美。
景物描寫是作者表達寫作情感的重要途徑,在文本內容學習活動中對景物進行深入剖析,體會其中所承載的創作情感,也是進行游記類文本學習的有效途徑。作者進行游記類文本創作,往往不會直接體現“喜歡”“熱愛”等字眼,但是在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便需要學生能夠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深切體會,以體現文字對于學生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如:進行《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的教學時,作者對“天游峰的掃路人”進行了主觀的外部描寫,“精瘦的老人”“褪色的衣服”……進而通過攀談,再次對掃路人進行細節描寫,“面色黝黑”“慈善的、炯炯有神的眼睛”,通過描寫的內容與詞匯,便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處于逐步升華的狀態,最后“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作者雖然沒有直觀表現自己的創作情感,但是卻以景物描寫為途徑進行情感表達,體現作者敬佩掃路人開朗、豁達、自信的生活態度,也敬畏老人在言語和行為中體現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作者描述的景物中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基礎。
以景襯情是游記類文本的常用技巧,對于其中蘊含的情感及創作思想需要進行深入品讀和討論,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討論情景的交融性,體現情景交融實現的景物與情感的互襯效果,從而實現游記類文本的教育目的。
如:進行《草原》一文的教學時,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與景物描寫相結合,“天空那么明朗”與“我滿心的愉快”形成了相互的映襯作用,同時作者也描繪了兩個令人回味的情景,為后文的“蒙漢情深”進行了鋪墊。在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對情境的交融性進行討論,有助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循序漸進的體會并深化對作者創作思想的理解。
小學語文的游記類文本教學,重視情景交融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深化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有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情境中體會作者的創作情感,體現游記類文本對學生思想的浸潤作用,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