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及普及,信息化教學和“翻轉”課堂已經成為高等教育課程教學發展的趨勢。基于信息化教學平臺的“翻轉”課程是以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和學生主動學習為基礎的,否則信息化平臺只會成為傳統教學的累贅和負擔。
段文美(2006)認為課堂教學創新的根本是教師創新,教師的不斷創新和學習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帶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蔡永紅等(2012)研究認為教師的學習能力、教育能力、社會能力及現代教育技術能力與教師教學創新表現有顯著相關。屈林巖(2008)認為教學改革并應該是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教師推行方式,而應該是自上而下和學生主動自下而上方式相結合。楊小洋、申繼亮(2006)認為教學創新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相結合的結果,教師創新教學方式需要自我超越和改變學生理念。雷善玉、魏艷麗(2011)研究發現教師教學方式創新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知識外溢,能夠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瞧秀美、王奕文(2010)對外語教學研究發現,學生學習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學習模式,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效果,有利于激發教師創新動力;學生被動學習弱化了教師教學效果,固化教師教學方式。葉冬連(2014)認為翻轉課堂模式可以挑高理論課的師生互動效果和教學效果。張青(2015)認為大學教育應該采用教師導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合作式教學方法。王建西等(2016)認為大學專業課程教學應該“師生協同創新”。
以上研究表明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和學生主動學習在信息化現代教學方式中是相互作用,而且不可缺少的兩個元素。但是現有的研究很少涉及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動力和學生主動學習影響因素方面。僅僅有教師的創新動力遠遠不夠,還需要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其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除了教師教學安排外,最主要的應該是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主動學習帶來的能力提升和知識外溢。
所以,從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和學生主動學習必要性出發,厘清二者的關聯性,重點分析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動力和學生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這將成為推動信息化教學和“翻轉”課堂的重要環節,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利用某省某市大學城的學生和教師分布集中性,以及課程性質的全面性,展開抽樣調查,數據來源于調查結果。本次調查共向教師發放100份問卷,向學生發放300份問卷,其中教師有效問卷85份,學生有效問卷286份。針對教師的問卷涉及教師年齡、所授課程性質、對課堂教學創新的認識、創新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實施課堂教學創新的困難等方面內容。針對學生的問卷涉及到性別、年級、專業、成績層次、學習積極性、主動學習動力、喜歡的教學方法、參與課堂創新的動力等方面內容。
調查對象中教師年齡分布在20~60歲之間,其中20~35歲人數占58.8%;35~45歲人數占35.2%;45歲以上占6%。由于各個高校推行“翻轉課堂”和信息化教學多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所以本次調查中青年教師所占比重較高。這些教師授課課程主要涉及學科為經濟管理類、理工類和其他,所占比例分別為80%、9.6%和10.6%。56.5%的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但43.5%的人認為還要堅持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自學為輔。在教學中主動實施方法創新的教師占58.8%,沒有從未實施過創新教學的占41.2%。由調查結果可知,雖然愿意創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比例相對較高,但并沒有出現絕大多數教師贊成教學創新的局面,支持課堂教學創新的比例并未超過60%。這也說明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中教師缺乏足夠的動力。
調查對象中女生人數多于男生人數,女生占比61.5%,男生占比38.5%,這個基本符合大多數高校男少女多的情況。學生所在年級涉及四個年級,但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其中大一學生占46.5%;大二學生占44.4%;大三學生占7.4%;大四學生占1.7%。學生成績層次分布呈現正態分布,成績處于中等的學生占比為89.2%;成績處于上游的學生比重為6.3%;成績處于下游的學生占比為4.5%。學生專業涉及經濟管理類、理工類和其他專業,所占比例分別為61.5%、32.2%、6.3%。學生中主動學習的比例只有16.4%,大多數學生處于自由放任和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方法更能吸引他們學習,接受新教學方法的學生比例占82.2%。針對學生是否愿意接受翻轉課堂的選項中,學生愿意接受的比重為77%。由調查結果可知,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但這可能與現有課堂教學方法有關,學生更愿意接受新的課堂教學方法。這說明教師課堂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因素之一。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學為輔。現在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為平臺進行創新教學方法,必然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為主,增加學生自學的比重,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如果離開學生主動學習這一基本條件,將達不成提高師生互動效果和教學效果。以“翻轉課堂”為例,如果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或者基礎差,即便有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合理的課程安排,在課堂互動環節學生掌握知識無法達到教師預期水平,那么師生互動過程將導致浪費時間,效果很差。調研數據顯示,教師認為創新教學方法實施的困難在于學生不愿主動學習、部分課程難度較大、學生基礎較差等。其中,75%以上的教師認為學生自學效果直接影響教學方法的創新。
大學課堂教學與中小學課堂教學存在較大的差別,每一節課的信息量和知識點較多,學生很難一次性掌握;而且教師不會重復復習,課程授課進度較快;同時專業知識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需要學生課下自行查詢相關資料。所以,大學課堂教學一定要學生具備一定的主動學習積極性。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與教師課堂組織教學和方法有很大的關系,適宜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會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其學習興趣。并不是創新教學方法就一定適宜,如果不能考慮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興趣點,簡單照搬新的教學方法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
以“翻轉課堂”為例,部分老師以為只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網絡資源和相關任務,就可以開展課堂互動討論。事實中,很多學生并不對這些網絡資源感興趣,甚至很多學生看不懂這些網絡資源,那么課堂互動效果將會很差。調研結果顯示,學生更喜歡教學中學習與娛樂相結合的創新方法,更注重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個人魅力,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利己性,更渴望老師有針對學生特有的教學方法。其中學生對興趣點選擇中,單純追求知識的占79.7%;對工作或升學有用的占67.5%;教師個人魅力和獨特教學方法占61%;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占38.6%;75.5%的學生認為學習興趣是在學習中養成的,可見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師引導和培養有關系。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實施適宜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的動力受主觀理念、學生主動配合程度和外部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 傳統教學的便利慣性約束了教師課堂教學創新
當高校教師經過多年專業領域內相關課程的授課后,對熟悉的課程授課壓力相對較小,授課前無須花費較多的備課時間,這無形中對教師形成了授課的便利性。所以,多數老師喜歡講授以前的課程,不喜歡講授新課程或者改變原有課程的授課內容。教師鐘愛傳統教學方式是得益于其便利性,創新教學方法過程無疑會增加教師負擔,傳統教學方法的便利慣性約束了教師課堂教學創新的動力。調查數據顯示,在授課過程中主動創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占調查樣本的58.8%,其余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但認為應該改變講授為主的教師比例達到82.3%,這說明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創新教學方法的好處,但并沒有主動實施。認為因教學任務加重而不愿意創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比例為54.1%,這說明部分教師因為傳統教學便利性而放棄主動創新教學方法。
2 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限制教師實施新的教學方法
信息化和網絡化促使學習資源豐富,學生獲取學習資源更加即時可得和方便快捷。這就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從教師講授和書本中獲取知識的狀況,教學方法的創新將會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和討論,但這個前提是學生能夠主動從豐富的網絡資源中獲取知識,同時具備和教師、同學交流的能力。然而,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只有學生主動查看并學習,才能成為他們的知識。如果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過程中遇到學生主動學習不積極時,也無疑等同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調查數據顯示,教師認為“翻轉課堂”實施困難在于學生不愿主動學習的比例為78.8%,可見大部分教師將學生不主動學習列為課堂教學創新的障礙因素。
3 外部條件約束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方法創新
實施大學課堂教學方法創新需要以外部條件為保障,只有滿足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激發師生參與熱情和創造所需要的支撐環境。外部條件主要包括相關制度、教學基礎設施、課程性質、教學班級人數等等。相關制度主要指針對教師和學生的激勵制度、考核標準,以及其他的相關教學制度,制度缺失將會導致師生參與創新動力不足。教學基礎設施主要指信息化設備、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等,教學設備不足就無法保障課堂創新的實施。課程性質主要指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區別,以及課程自學難度的不同,部分專業的相關課程確實不適合以學生自學為主,仍然要以傳統講授為主。教學班級人數太多也是約束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因素,學生人數過多無法開展課堂交流和討論。實際調研中,認為外在條件約束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的教師比例為69.4%。
目前,較多的輿論認為當前大學生不愛學習,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其實大學生學習積極性除與主觀因素有關外,還與教師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同時也受學校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的影響。
1 部分學生持“學習無用論”觀點
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平時學不學都行,只要能夠順利畢業就行,認為畢業后工作與大學知識沒有聯系。這一部分學生是對所有的課程均持排斥態度,針對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后布置的所有任務,并不認真完成,僅僅是敷衍或者弄虛作假。造成學生主觀不好學的原因眾多,需要學校教師引導和教育,但這種狀況已經形成了約束大學課堂教學創新的因素之一。調研數據顯示,不想學習的學生人數比例占36%,同時還有35.3%的學生認為沒有人一起學習導致也不想學習。所以,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成為實施課堂教學創新的關鍵。
2 學生學習興趣與培養方案、教學內容不一致
隨著社會發展,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網絡也日益發達,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更加多元化。如果針對大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不能協同更新,無法與學生興趣點相融合,勢必在學生眼中成為“雞肋”。當今大學生過多地關注工作、升學和自身素質提高,但多數學校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并沒有針對本校學生的特點進行設定,而是全國具有一般化和趨同化。即便個別學校針對學校特點設定特色課程和教學內容,但也沒有從學生興趣點出發。據調查結果,學生對失去學習興趣的原因選擇中,選擇培養方案與自己興趣點不符合的比例占80.4%;選擇所學知識沒有實際用途的比例占61.2%。
3 教師教學方法和態度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態度、實施方式和溝通狀況也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同樣一門課程,同樣的授課內容,即使采用相同的傳統授課方式,效果也不盡相同。教師將授課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并讓學生能夠聽懂并理解,這需要適宜的教學方法和合適的教學態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興趣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和知識。在課堂教學方法創新過程中更需要教師設計組織好授課過程,能夠因材施教,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查數據顯示,教師采用互動、討論和引導的方式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82.1%的學生持有這樣的觀點;58.6%的學生認為教師擁有獨到的講解方法更能吸引自己主動學習。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大學課堂教學方法創新必須以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開展,任何一方缺乏能動力均無法實現;(2)教師參與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的動力來自先進教育理念的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配合、完善的制度、齊備的教學設施、合適的課程性質和較少的班級學生人數;(3)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新而主動學習的動力來自端正學習態度、與時俱進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教師獨到的教學方法、教師適宜的態度和引導方式等。
針對以上結論,提出幾點建議:(1)制定相關制度和標準,完善教學設備和設施,選擇合適的課程和班級作為試點,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調動師生參與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積極性;(2)組織團隊,并更新符合本校專業特色和學生情況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建立相應的網絡資源;(3)組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比賽,不斷提升教師授課技巧和方法,能夠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