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第二實驗小學 王淑瓊
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常常出現幾個問題:
一是內容選擇欠合理。低年段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發展不完善,不能夠很好地觀察描繪對象的細節和合理高效地使用材料,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不同的學習領域,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適當的教學材料,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和結果。在小學美術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使用材料創作出來的作品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體現,也是鑒定教學質量的重要憑證。但是由于低年段學生年齡尚小,在進行美術活動時,我們常常看到他的作品非常概括,且沒有細節,甚至是在把玩材料,這足以見得繪畫的內容和材料對于孩子參與美術活動的特殊意義。例如,一年級的《形的組合》既可以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可以用撕紙添畫或者一些多元化的材料來表現,這樣既可以豐富美術課堂的活動形式,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創新意識、動手能力,提高綜合材料的運用能力。
二是學生過多地參考教師的范畫。在美術的教與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很重要。美術這一學科育人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美術創作過程中,學生應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發揮自己的特長,并通過自己的特別創作方法表現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觀察。但是在平時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夠重視,不當的示范也一定程度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散。我曾經觀摩過《蝦和蟹》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通過三分鐘小挑戰:畫一畫你記憶中的一只蝦或蟹,隨后歸納出學生作品中表現的不足方面(如:結構不清晰,細節不突出等),從而引入活動的主題,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蝦和蟹它們的結構,找出兩者之間相同點與不同點,總結出的蝦和螃蟹的特征,然后請學生表現自己對蝦和蟹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可以說前面的教學設計都非常的精彩,可是最后教師采用現場示范的方法來教學:“第一步,用黑色水筆在白色的紙上畫蝦和螃蟹的外形;第二步,給蝦和蟹上色;第三步,添畫水草和藍色的水作為背景。”教師創作了一幅《蝦和蟹》的作品后,請學生根據本節課的所學的內容表現一只蝦或螃蟹特征。當學生展示出自己的作品時,令大家驚詫的是,學生的作品都好像一個模具里面刻出來的,背景是藍色的水和水草,就連蝦和螃蟹的動態和布局都驚人的相似。這些畫作都是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畫,照葫蘆畫瓢完成的。大多數學生沒有自己的創造力和想法,完全沒有創新可言。我們教育者應該深思:怎樣可以改變學生過多依賴教師范畫的現狀,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創作出真正自己觀察到的生活呢?
學生的美術教育活動對其健康成長與發展來說意義重大,教師轉變傳統的美術創作材料和教學方式,促進孩子參與美術教育活動的興趣。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將傳統教學方式加以變通,使孩子的美術教育活動既能夠“善創練”,又能夠“善創想”,最后在“善創作”中得到升華。
在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我經常發現很多課程內容讓學生直接繪畫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變換美術創作的方式,如上《花兒朵朵》時可以準備白紙、各種顏色的彩紙、吸管和水彩顏料等,在孩子們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花兒朵朵”活動。
教師首先出示綜合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同學們,猜猜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教師適時出示漂亮的梅花圖案并提問:“是怎么做出來的呢?”這時候學生都開始觀察圖片,并發表看法,教師隨機總結方法。最后教師追問:“你們誰想上來試一試?”這時候教師拿出操作材料,并請學生上臺嘗試創作:學生首先嘗試用墨汁在白紙上吹出樹干,蘸取紅色的墨汁一個挨著一個用手指輕輕地按下圓點,這樣一幅美麗的梅花圖案形成了。
前面的互動,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來表現什么花?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做呢?你們也想來表現你喜歡的花兒嗎?”教師導語:“誰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歡的花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點?”學生分享互動,觸發他們思考。最后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創作,鼓勵他們使用更多不同的方法表現自己喜歡的花朵,在作品展示環節,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創作方法,并且把自己在探索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享,并引導學生把它遷移應用到其他的美術活動中去。這次美術活動發現每個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創作,并且制作出精美的花兒朵朵作品,但是學生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學生在個性化的創作中也借鑒了教師和同學的示范來進行創作。
豐富的美術材料和寬松的創作氣氛是提高他們繪畫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入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美術材料,鼓勵他們自由創作,不要給他們設定太多的限制。
1.美術創作材料豐富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將一些他們生活中較為熟悉,有固定形狀的物品供孩子繪畫使用。在使用彩紙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繪畫結合撕紙貼畫來進行,例如在繪畫“蝦和蟹”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觀察蝦和蟹的形狀、結構、顏色、動態和生活的環境等,在孩子觀摩完成后,讓他們用彩紙撕出蝦或蟹的大致形狀和動態,最后用水墨筆點出他們的眼睛,添畫或拼貼出生活的環境。結果出來,每個孩子的蝦蟹都不太一樣,這樣充分體現出了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2.鼓勵學生自主創作。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教師要抱有一顆寬容大度的心來欣賞和評價學生的作品,接受孩子們的天真稚嫩的創作思維,保護他們的美術創作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不斷提高應用美術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情感。比如在教學生畫《這就是我呀》時,我給他們示范的是我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的講課的樣子。繪畫活動完成后,我開了一次作品互賞會,讓每位學生都把自己的自畫像貼在黑板上。大部分學生的自畫像都很好,但有一位學生畫的自己就五官模糊不清,線條凌亂,顯得沒有生氣,惹得同學們一陣大笑。我也很好奇地問他:“為什么畫的自己是這樣的?”他說:“前幾天他生病了,恍恍惚惚的,有一次看鏡子的時候感覺自己眼睛模模糊糊的,里面的自己就是這樣的。”聽完這位同學的解說,大家會知道他的畫作不是率性而為,而是蘊含了自己的想法。我及時地表揚他,并鼓勵他以后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創作出有靈魂的作品,不受常規的約束。
在教育過程中,藝術領域作為五大領域之一,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藝術活動能夠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最后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創造美的生活。
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美術活動,借用自然材料在活動當中制作出獨特美的作品。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創作熱情,我們在活動中引入了多媒體教學,并且更換活動的材料,以提高孩子參與美術活動興趣,使其更好地參與活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例如在學生畫了《這就是我呀》基礎上,我們又開展了第二次創作活動,這一次的主題是“我型我塑”,區別于上一次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這一次是讓學生自己用陶泥塑形。
我先讓學生說對教師的了解,觀察總結我的形象特點和個性。然后用多媒體播放我創作自己的泥塑形象作品的示范步驟,表現的手法和材料的創新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學生觀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的獨特特征。然后他們根據自己特點用陶泥夸張地捏出自己的獨特形象,這時候我發現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表現自己的形象,有的活潑可愛,有的笑容滿面,高低胖瘦和動態都各不相同,造型千變萬化。這節課采用了區別于傳統的示范畫教學,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獨特特征來完成創作,而不是根據單一刻板的方法來塑造千篇一律的作品。過程中,我用希沃軟件直播學生的創作過程和作品,即時分享,相互欣賞評價作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請他們猜猜他是誰,用到了什么樣的裝飾方法。通過新材料與新技術引入,學生的創作熱情高漲,學生的觀察力與創造力得到了鍛煉,學生也更加了解同學,了解自己。
美術課程應該寓教于樂,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也要保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引導對生活留心觀察,熱愛生活,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對藝術的熱愛,畫里畫外,別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