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高橋中心小學 利宏光
情知教學論主張教學目標應當是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統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感心理的和諧共進,從而實現學生的素質培養。《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以情知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標為依據,在語文課上創設真情實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呢?
首先,要提煉出文中的情知因素。所謂情知因素,就是課文中具有思考性和情感性的因素。就題材而言,寫人的要展現人物形象,敘事的要呈現事物形象,寫景狀物的要展示景物形象。這些“形象”,就是文中的情知因素。所有的這些形象都來自于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體驗,對生活哲理的深刻認識。如《落花生》借花生的特點托物言志,《草原》借草原美景的描寫抒發蒙漢情深,《丁香結》借丁香結的說法喻理等等。找到文章的情知因素,教學中就具備了創設真情實境的條件。
其次,要尋求創設真情實境的途徑,實現真情實境的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的作用。
葉圣陶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于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征。”語文是唯一以言語方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語文課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達意的重點詞句細細品味,咬文嚼字,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悟出美妙之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品詞析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得到欣賞,認識事物上得到啟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慈母情深》一文,母親是怎樣給錢的呢?文中有三處細節描寫:“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里了……”“數落完,又給我湊足了買《青年近衛軍》的錢。”在引導學生畫出這三處句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文字的品讀:這些場景和細節的描寫,讓你感受到什么?“掏”,說明母親已經傾盡所有。“揉得皺皺的”是說這些錢已經攢了很久,放在兜里一直舍不得用。“毛票”是零錢的意思,“龜裂的手指”足見母親的辛勞。特別是“塞”字用得好,一方面表示動作快,寫出母親毫不猶豫地給;另一方面母親不愿意旁邊的女人阻攔給錢,也不愿意聽到女人責備我不懂事。抓住這些細節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好好咀嚼,就能幫助學生讀出細實的感受,體會母親的愛。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情感體驗不深刻,要想完全融入文本情感往往是很困難的。實踐證明,音樂能使人在濃郁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領悟。針對小學語文不同類型的課文,教師可以選擇與課文內容的感情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伴學,將學生帶進文字所蘊含的情境里,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共鳴。還是以《慈母情深》為例,課文表達了母愛的深沉與寬廣,崇高與無私,令人震撼、讓人感動、引人思考。在課前,我先用《世上只有媽媽好》導入,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大家都會唱,伴隨音樂伴奏,同學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唱得深情,唱得有些讓人感動。歌聲結束后,教師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同學們,世上只有媽媽好!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都歌頌贊美過母親,這節課就讓我們學習梁曉聲的《慈母情深》,走進一位普通的母親,感悟一份濃濃的慈母情懷。”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偉大母愛之后,我又為學生播放了閻維文的《母親》,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在聽這首歌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哭了,可見孩子們已經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愛。一節課,在音樂中開始,又在音樂中結束,學生欣賞音樂,融入情境,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在學生心中得到升華。
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驗還可以通過表演、角色互換來進行,通過設身處地地體驗文中人物情感,在真情實境中加深對文字和文本的理解。在教材中,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的課文,我就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來體會文章的內容與中心。如教學課文《坐井觀天》一課,讓孩子們分角色充當小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學讀出無知、愚蠢的語氣;而小鳥則讀出講道理、笑小青蛙無知和著急的語氣。當同學讀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我不會錯的。”大家都為小青蛙感到無知而可笑。小學低年級課文都比較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人物描寫動作比較多或者對話較多的文本,都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整體感知。
補充資料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適時適度的課外資料不僅能豐富文本的內容,更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升華,增強感染力,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文中人物的形象和品質。如《慈母情深》一文在選作課文時有改動,也有一部分內容被刪除。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教師可以將選文刪除的內容補充呈現給學生。如在教學課文第七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補充以下材料:
那些婦女熱得只穿背心。氈絮如同褐色的重霧,如同漫漫的雪花,在那些婦女之間紛紛揚揚地飄蕩著。她們不得不一個個戴著口罩。每個婦女的口罩上,都有三個實心的褐色的圓,那是因為她們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將口罩滯濕了,氈絮附著在上面。她們的頭發、臂膀和背心也都變成了褐色,毛茸茸的褐色。
這段補充內容有助于學生深刻感受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深層次感悟母親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他還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質意義在于揭示了遷移規律對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可以獲得詞句的積累、寫作的方法、情感的共鳴,這些獲得如何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進行遷移性訓練,這就是學習的遷移,要讓學生在語文遷移性實踐的基礎上,提升語文能力。《慈母情深》這篇課文通過記敘一件事情,抓住母親的動作、語言,運用環境和細節描寫表達母愛之深。在學生學完課文,對敘事寫人的方法有所習得之后,教師可以以情激情,進行遷移訓練:品讀了課文,每一位同學都會聯想到自己的母親。雖然我們的生活不再那么貧窮,但是母親的愛亙古不變,現在我們再來品味自己的生活,你感受到的母愛是什么樣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身影,一段話語,都會令你終生難忘。對于父母之愛我想每一位同學都有深刻的感受,都有許多珍貴的回憶,都有許多樸素而美麗的故事。請你寫的一個片段,蘊含深厚的慈母情。題目還叫《慈母情深》,只不過作者不再是梁曉聲,而是你自己,也可以寫自己的父親,只要表達真情實感。這樣的遷移訓練,既重視了寫作技法的實踐鞏固,又使得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創設真情實境,通過品詞析句、音樂伴學、角色扮演、補充資料和遷移訓練等途徑,可以更好地熏陶感染學生,激發情感共鳴,提高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