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十字中心小學 王 艷
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學內容中既包含教科書中的知識,也不乏一些生活現象的廣泛舉例,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更要從生活中實踐知識,知識與生活的結合是生活化教學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知識啟蒙,培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教師應將語文課本中的道理傳授給學生,并給予學生運用的機會,讓學生明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教師不妨從創立生活化情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生活化演繹等方面開展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生活經驗不足,許多認知都來自教師與家長的間接經驗。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語言情境、情感與思想,教師總是要舉出各種各樣的例子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對學生進行啟發。而語文教材內容較為簡單,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時所選取的素材也大多來源于生活實踐。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是小學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導入方式之一。如何開展生活化課堂呢?教師應意識到生活化課堂的元素應包含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舉例、情景再現、實物引導等,讓學生由這些相關的情境來獲得啟發,進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師在開展《失物招領》的教學時應結合學生興趣與生活常識來引入生活化場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總會有許多丟失的文具等被人撿起來交到講臺上,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生活化場景來引入教學。教師在班級中詢問:“講臺上的這些文具是誰丟的?請丟失的同學來認領?!苯涍^認領過程,學生開始靜下心來進入課堂情境,此時教師因引導學生定義這一認領自己丟失物品的過程,經過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己總結,學生認識到丟失的物品稱為“失物”,找到的過程稱為“招領”,而結合教師剛才的舉動,學生認識到“失物招領”的意義。學生丟東西、找東西是學校生活的常事,而教師則利用失物招領小演示來帶領學生了解了失物招領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更好地帶領學生理解這篇課文。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還在發展關鍵期,其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較弱,日常學習中,學生總會感到較大難度,在學習壓力之下,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向家長與教師發問:“學習這些知識究竟有什么意義?我在生活中又用不到這樣生僻的字與復雜的修辭手法?!倍诨卮饘W生的這些提問時,教師總是感到十分為難,要怎樣回答才能既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 又能減少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的壓力呢?教師不妨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在當前語文教學中,語文課堂脫離生活實踐,學生片面地認為語文學習只是背誦與寫字,與生活的聯系不大。而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則可以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首先,教師應讓學生產生參與感,使學生樹立“語文學習有用論”,這一實施過程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教師則應根據本階段所學語文知識來為學生搜集具相關生活問題,將生活中常見的難題與現象放到生活中,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語文知識去解答,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實用化,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興趣。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比喻、擬人的修辭時就應引入生活化場景,讓學生認識到修辭使語言變得更加委婉、生動,從而影響人的思想與情感的作用。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片草地上被人們踐踏的小草的景象,并向學生呼吁“小草遭到了人們的‘虐待’,請有愛心的小朋友們為這片草坪寫一個告示牌,來告知每一位路過的人愛護小草,不要傷害它們。當然了,如果用上今天我們學到的修辭手法就更好了,具有感染性的告示牌更能引起路人的共鳴哦!”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開始進行告示牌內容設計,起初學生只會使用一些生硬的標語,如“不要踐踏草坪”等,而在看到其他同學寫出了更加優美的語句之后,學生們都開始爭先恐后地運用比喻與擬人的修辭將標語寫得更加人性化。在解決這類生活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會覺得語文學習是被動的、無意義的,生活化場景給予學生更多運用語文知識、展示自己的機會,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必要性,學生也會更加積極地學習語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中所體現的情感,教師應將課堂拓展到生活中。教師應意識到日常教學中的文字賞析僅僅能夠適用于具有較為豐厚的語文知識功底,能夠與作者進行對話的學生,而小學生在此年齡階段明顯還不具備較強的從文字中體味情感與思想的能力,教師如果過于強調課堂學習過程,難免會讓學生認為語文知識是抽象而脫離實際的內容。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與場地,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拓展到實踐活動中去。例如 教師在進行《一分鐘》的教學時總是向學生強調一分鐘究竟有多重要,但學生顯然對于這“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思想沒有太大感悟,畢竟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時光流逝的體驗還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就應運用實踐活動來加強學生體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或者回家后進行主題為“一分鐘我可以做這些事”的實踐活動,由家長監督與計時,學生主動探究過程、完成任務。學生在課下實踐中發現原來一分鐘可以吃半個蘋果、寫10字、走50步,一分鐘可以做這么多事情,人們還有什么理由浪費一分鐘呢?通過實踐活動,教師將對語文知識領悟的過程變得更加直接與深刻,許多道理也就這樣植根于學生腦海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積極的語文實踐演繹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生活化場景的過程中將語文知識收入囊中。實踐演繹活動是指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課文情感轉化為自己的內容,并對其進行真實場景再現,從而考查學生對于語文知識與情感的領悟能力。例如,教師在開展《丑小鴨》的教學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完本篇課文后進行分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獨特理解加入到演繹活動中來,從而進行真實場景再現,將課文與課堂及生活聯系起來。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代入不同的角色,感受到被他人排擠、質疑、壓迫的委屈與無助,將心比心,學生會將這種感受作為提醒自己善待他人、尊重差異的警示牌,從而影響學生為人處世的態度與做法。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不僅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更將學生的思想向縱深方向發展。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生活化思想,將語文課堂變得更加具有人情味,更加接地氣,使學生充滿學習樂趣,將語文課堂作為實現自我的重要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