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 宋 莉
著名的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認為,人們生來即具有藝術的創造力,然而卻需要接受后天的教育來成為鑒賞家。也就是說,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是訓練而成的。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該培養兒童的審美鑒賞意識。只有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美術教學肩負著重大責任,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我們知道,課堂是教學活動的陣地,是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應當立足于基本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鑒賞。其次,要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和思路,從而打下良好的審美基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感受每一份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內涵,認真體會其中的藝術價值。例如,在開展《雕刻板》的相關教學時,教師不妨先適當介紹銅浮雕藝術的部分知識,為浮雕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教師將浮雕的草圖分發給學生,囑咐學生備好相關材料、工具,然后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大家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并且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實現共同的進步。與此同時,教師則要做好最終的總結工作,對學生的總體表現進行點評,讓學生客觀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長處和不足,形成良性的學習競爭。教師充分圍繞課堂教學來開展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審美方法后,開展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學習模式,使其吸收他人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并不是要把每個學生培養成藝術家,而是要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還需要良好的審美情境來烘托。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當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設計出相應的審美情境,讓學生迅速融入其中,從而增強審美的主觀積極性。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動畫、聲音等結合到一起,立體化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能夠有效引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不妨運用多媒體來構建理想的審美情境,既能夠展現出更多的知識內容,又可以顯著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例如,在以“一年四季”為主題進行繪畫活動時,教師不妨播放每個季節典型景色的圖片,再配上相應的背景音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體會,意識到每個季節的鮮明特征,這樣就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自發地投入到審美過程中,逐步培育出繪畫創造的靈感。良好的審美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經歷感受美、領悟美的過程,教師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思想情感,再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創建出符合學生興趣點的審美情境,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審美過程之中。
法國作家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翅膀。”教學實踐表明,想象為小學生的審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以及更廣闊的空間。基于此,教師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天窗,運用大膽且合理的想象來解讀美術作品,能夠獲得更豐富、詳實的欣賞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內容。除此之外,有了大膽的想象,學生才有可能開辟新的審美角度,從而為提升審美能力奠定基礎,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努力使自身的審美能力得到增強。例如,在進行《我們的社區》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對社區規劃提出自己的主張,讓樓房的建造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呈現出更多的創造力。教師再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來展開合作,從某件藝術作品出發來進行想象,增添更多的藝術魅力。在進行手工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突破課本中范例的界限,按照自己的想象來設計手工制品,就能體現出屬于學生自己的審美標準和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外,也要密切關注學生可能出現的不良傾向,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正確思路往前發展,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
著名的畫家達·芬奇認為:“視覺是一個人心靈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是人最準確的感官系統”。我們知道,人的視覺體驗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形象感知階段(即這是什么東西)。其次,是形式認識階段(即是怎樣表現,怎樣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關注畫面中的色彩、造型等初步形式美術語言的認知,進而產生審美的體驗,這為提高審美意識奠定基礎。最后,是情感共鳴階段(即看了之后產生了什么樣的感受)。由此可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然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同時,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例如,在教學《千姿百態的樹》時,教師讓學生們去欣賞校園中植物與葉子,思考校園中有哪些種類的植物?不同種類的植物的干、枝、葉在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存在怎樣的區別?經過認真地觀察與思考,學生們認識到不同種類的植物在形狀與色彩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繪畫視覺語言中離不開人的感官。只有進行敏銳的感知,才能讓繪畫更加逼真。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眼睛去發現,使其感官變得更加敏銳。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大腦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產生思維活動,而思維對信息做出一定的判斷。然而,小學生年紀較小,他們的審美思維雖然尚未形成,但是卻處于培養審美能力的關鍵期,他們的所見所聞,時刻都起著塑造審美觀的作用。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對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進行審美體驗,在實踐中提升審美的層次,逐步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根據新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美術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基本的審美能力為追求,形成健康、積極的審美觀,爭取使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具備對生活的基本審美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優化自己的教學過程,多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激發。例如,在進行《皮影》這一內容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皮影的外形特點,教師不妨指導學生進行親手制作,能夠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皮影的魅力,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有一個良好的印象,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此外,這樣的教學方式還能夠起到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作用,使學生從小就養成熱愛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體現出小學美術審美教育的深遠意義。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需要教師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具體的教學需求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學習美術基本知識,經歷良好的審美體驗,逐步養成堅實的審美基本功。在對藝術作品的鑒賞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開拓創新,從而形成敏銳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