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第三小學 朱嬋媛
在新課程中,綜合實踐是一個亮點,自主性、實用性和發展性是課程的關鍵因素。因此,要遵循“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原則,在實行過程中,要掌握好體驗、合作與探究這三大要素,奏響綜合實踐活動的三部曲。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方式,盡可能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營造真實的體驗氛圍。經驗主要是指個人的感受,并在真實感受和對事物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產生有意義的活動。在課堂上,讓學生獲得充分的經驗和感受,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始終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回歸生活是最重要的,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方便生活。《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南》中提出了以下要求:“我們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夠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培養自理能力,自力更生,熱愛生活,愿意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生活。”需要強調的是,綜合實踐活動是走出教室,走向社會的活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成為學生從課堂向社會轉移的重要幫手,培養學生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全方位人才。
例如,教師在開展“悠悠野菜香,濃濃家鄉情”這種綜合實踐中,應安排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了解當地野菜的營養價值、種植方法和市場銷售情況。學生可以走訪飯店以及市場,了解野菜的市場銷量、種植方式等問題,通過對野菜的了解進而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解。隨后,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野菜的采摘與販賣,讓學生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與父母工作養家的艱辛。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到的東西是課堂上永遠學不到的。
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挫折。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挫折轉化為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探究精神,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能培養他們面對困難,克服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例如,在“悠悠野菜香,濃濃家鄉情”調查活動中,學生需要進入市場調查野生蔬菜的價格和需求。起初,學生們看著人群,他們不堪重負以及害羞。在老師的鼓勵下,有些人終于有勇氣詢問價格,但沒有向攤主解釋意圖,張嘴問:“這種野菜多少錢一斤?”攤主看學生年紀小,不予理睬。老師及時分析原因,讓學生意識到與他人交流的技巧非常重要。他們在調查時應該注意禮貌。同時,他們也應該解釋他們的意圖,并非結果,學生調整了策略,改變了溝通方法,并順利完成了任務。
在活動期間,老師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為個人經歷和現場體驗提供了機會。盡管學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這種挫折恰恰是一種罕見的教育資源。教師及時掌握教育資源,通過學生活動方式的指導,幫助他們找到并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順利完成實際任務。學生遇到困難,經歷過挫折,提高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過程,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蓮·沃森指出:“為公平、仁慈、平等的年齡組的每個工作成員提供與他人一起學習的機會,讓它發揮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它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發的親社會性。”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以小組合作為基礎。因此,教師應積極構建有效的合作空間來指導活動,使學生有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合作交流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讓學生自己動手,使他們的個性、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不斷發展。
在“悠悠野菜香,濃濃家鄉情”外展活動中,學生決定在民主審議后舉行班級餃子比賽。整個活動由學生自己規劃和實施,從選擇主持人到撰寫草稿,從選擇參賽者到撰寫家長邀請,從成分的采購到工具的準備,從給小組命名到設計口號,這些都是由學生在分工中完成的。在這次活動中,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和足夠的合作空間。
在相同的環境,同一時間和相同的任務中,所有學生都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參與小組活動。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協作小組中,學生分享現有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共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不同形式和不同色調的認知體驗。因此,教師除了提供指導外,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競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小組間交流,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
在“悠悠野菜香,濃濃家鄉情”結果呈現階段,評估是在小組的基礎上進行的。團隊共同努力提出建議和改進策略,精心設計了展示其成果的最佳方式,并選出代表交流經驗。最后,根據所有成員的參與程度、分工的科學合理性、團隊成員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溝通的效果,由師生共同推選出最佳合作群體。群體間競爭的評價機制不僅激發了群體成員的創新意識,而且提高了群體合作意識和溝通交流能力。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優勢和明確的分工,及時引導學生,做到人盡其責,有效避免學生因對合作的模糊認識和方法缺失造成低效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活動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撰寫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對小學生來說的確有較大難度,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師指導要明確、細化,可以采用范例的形式,先引導某一小組確定撰寫研究報告的任務,講述研究報告的基本格式,對任務進行分解,由小組成員進行任務申領,對于分工不合理之處不要直接干預,而是引導組員自行發現,并進行調整。
斯普格朗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導或接受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是從人類生活的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喚醒人們的生活創造力和價值感。”所以,教師要把握學生的疑惑點、興趣點、生成點,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產生一種多維度的探究狀態,達到“無處可探,永遠精彩”的境界。
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留心身邊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偶發事件等疑惑點,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篩選研究課題,從而產生有意義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例如春天到了,農村的學生喜歡到田間地頭挖野菜,“悠悠野菜香,濃濃家鄉情”綜合實踐活動就此產生。所以,教師要時刻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關注細節,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積極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能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地方特色。在選題時,教師要結合當地特有的物產、特殊的環境、特別的風俗,啟發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例如,長興縣河塘密布、山地環繞,種植菱角、蓮藕、天竺葵都是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農業活動。“走進家鄉的菱文化”“天竺葵的種植研究”“蓮藕飄香話長興”等綜合實踐活動,正是基于鄉土資源而開發和實施的。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特色農業資源,激勵他們愛家鄉,建立家鄉的美好愿望。
總而言之,綜合實踐是一門新的特殊課程。2017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營造真實的體驗氛圍,構建有效的合作空間,生成多元的探究狀態,奏響動人、和諧、多彩的實踐活動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