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 吳金芳
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貫徹與具體實施,筆者認為,在這個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該讓數學課堂教學時代發展、科技發展,從而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這對于數量眾多的小學數學教師群體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針對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要求,以筆者所見,我們可以將不斷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依靠信息技術的音影視頻聯動特點,讓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具體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的注意力牢牢鎖在教學課堂中,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的知識學習變得輕松且扎實,以下是筆者的淺識拙見。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常常會發現在課堂之初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興趣還是非常良好和高漲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講解的深入,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打折扣,部分學生甚至還會出現開小差、走神、犯困等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學數學知識的特殊性質,它沒有語文知識那樣“引人入勝”的魅力,也沒有自然科學學科的“神奇奧秘”,只是一堆數字的加減乘除,一些圖形的來回變換,枯燥、乏味、無聊、抽象是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評價,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甚至消失殆盡;第二個原因出自教師群體的課堂教學方式,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把直尺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了,我們需要及時地改變。那么怎樣改變呢?筆者認為,要讓信息技術進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知識學習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書本和粉筆,讓知識的學習更加生動和形象,但這一切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端,那就是數學教學的多媒體導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筆者借助教室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個長方體的折疊動畫,學生看到視頻時還不知道這節課需要進行新課的教學,反而跟著動畫自己動手折起來,等學生跟著動畫折疊出一個個長方體的模型后,筆者帶著學生進行了表面序號標記,然后告知學生本節課我們來進行長方體的進一步認識——表面積的計算,學生聽了紛紛舉起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模型想展示,筆者夸獎了他們,隨后進行本節知識的教學,教學中還以學生自己折疊的模型為例進行知識的細化講解,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很少出現開小差的想象,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重點在于教材知識的講解和拓展,但是由于數學學科對于學生抽象思維要求極高的特點,一些知識我們無法運用言語進行解答。但知識還是需要向學生進行講解和教授,這時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將數學知識抽象化的文字敘述轉變為具象化的動態演示,從而達到數學知識答疑解惑目的。例如:數學教學中有一個十分經典的教學案例,那就是“間隔種樹”問題,兩端種不種,計算式中間到底是+1還是-1,學生特別容易搞混。所以,我們在講解這個問題的時候引入信息技術教學,給學生播放一段具體形象的Flash動畫,告訴學生,間隔種樹問題的計算式中間+1和-1的發生情況,利用抽離數學模型的方法,通過視頻的播放,信息技術展示,進而使學生對于“間隔”問題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加深知識記憶程度,讓學生對于此類問題了然于心。
在解答問題和數學知識講解中引入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對抽象問題的解答過程形象化,可以更好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惑,還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作為老師,我們常常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進行完一個章節的知識學習后我們常常會帶著學生進行知識的復習,讓他們將自己已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但是,筆者發現一個問題,部分學生的知識復習效率很低,經過大量的觀察和詢問,筆者找到了他們知識復習較低的原因,那就是復習起來毫無方法,缺少一個系統的復習方案。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進行《圓柱、圓錐和球》一單元的知識復習時,精心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動態的復習方案,讓本單元的全部知識集合在了一個五分鐘的短視頻中,其中包含三者面積體積的計算規則,還有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視頻的結尾還有一部分習題的講解,學生在本單元知識的復習活動中紛紛找到了自己復習方向,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的課堂知識講解和課后知識復習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讓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從而讓學生緊跟社會發展潮流,讓知識和學習和技術的提升高效融合,進而一改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貌,讓課堂教學氛圍得到充分優化,促成他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