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永豐小學 唐慶春
在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當中,一直以來都是由教師主導著課堂,而學生則一直被教師牽著走,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也無法對所學的知識提出質疑和問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用于當代教育教學。因此,教師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學生。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課堂的設計優化,使學生重新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同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學生的提問,這些問題大多數都不難,屬于一般性的問題。教師不必急于解難,可以就學生主動提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解答,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批判性思維,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如果遇見學生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發動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決,在與同學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探索討論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解“面積的認識”這一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也就是物體的表面到底指物品的哪一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現有的物品進行舉例:如課本、文具盒以及桌椅等等讓學生進行直觀的感知。由于教師所舉例的物品都是學生熟悉的,學生可以輕易地識別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作用。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對此進行質疑和提問:除了認識物體的表面,同學們還想到了什么?這一問題的提出,可以使學生進行聯想,就會向教師提出一系列的反問:“香蕉、杯子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老師所舉例的物品都是長方形的,那么圓形的物品就像足球和籃球這些要怎么計算它的面積呢?”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暫時不進行解答,讓學生先進行展開討論,使學生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自主地進行探索和研究,最后教師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既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和發現,營造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友好交流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辯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吸收所學的知識,有效地培養思維批判性。
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應過于單一,不然容易給學生造成課堂就是一成不變的感覺,長此以往會使學生感到課堂是枯燥無味的,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對知識進行講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性格等特點,教師應采用能給予學生較直觀的學習感受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既適用又實用。
教師可以利用教室配備好的多媒體設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視頻、音頻的播放,漫畫的展示以及ppt的講解來解釋知識之間的關系,便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所學的知識。教師也可以利用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
例如在講解長度單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叫學生用手中的尺子親自去度量手中的鉛筆、課本以及課桌椅等物品的長度,使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更直觀的學習感受,讓學生對原本抽象的單位有一定程度上的認識和理解,便于教師展開后面的教學。這樣的學習方式既簡單又輕松,將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相結合,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現代教學設備多媒體的利用,可以將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予學生直接的感官體驗,增長課堂的機動性和多樣化,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數學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的學科,數學教師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將理論知識真正地運用到實際當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寬學生解題思路,不僅能提高學生解題的效率,更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審題時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選擇最合適的解題方法進行解題。
例如,在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審題,在“一位同學在一向上運動的自動扶梯從頂部到底部一共用了8分鐘,這位同學采用步行的方式以同樣的速度從下往上走,用了2分鐘到達了頂部。那么,如果不采用步行的形式,他乘坐自動扶梯達到頂部需要多長時間?如果在停電的情況下,他繼續采用步行的方式達到自動扶梯頂部需要多少時間呢?”這一道題目中,學生看到的第一感覺都是束手無策。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此時"求而不得,欲言又止"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學習勝負欲,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運用類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解題。面對這道題目,教師可以從側面提醒學生,可以用“逆水行舟”的原理來進行解釋。當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之后,就會采取行動進行嘗試解題,再通過與同學和教師的談論,相信得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并不不會耗費太長的時間,教師的指導和提示啟發學生對題目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解題創新思維和提高學生做題能力的教學目標。
藝術源于生活,同樣知識也源于生活。數學知識與我們密切相關,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學教師應該讓教學貼近生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而使學生在日常點滴當中也能學習到數學知識,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教師要通過在生活實踐當中運用數學知識,不斷加深學生的課堂學習記憶,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常見的乘公交車上下學這一件事為學生創設一個數學學習的情境,將十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融入其中進行教學。如:“早上媽媽給了婷婷八塊錢,她乘車用了兩塊錢,買牛奶用了三塊錢,晚上放學回家乘車用了兩塊錢,那么婷婷回到家還剩多少錢呢?”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進行教學,學生能夠將自己代入到情境當中進行思考,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自身現實生活的內在聯系,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自理能力,對培養小學生自覺應用數學的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改變和創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起到決定性教學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幫助,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從小開始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