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人民路小學 蔡淞華
小學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思維是十分活躍的,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但他們并沒有與成年人一樣的思維方法與模式。小學時期是有效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主要時期,是一個關鍵點。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在小學高年級的習作教學中加強他們想象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的習作更加豐潤,使他們的口頭和書面表達更加豐富。那么,在小學高年級的習作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呢?筆者就此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我們切實重視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習作帶來的快樂,從而使他們更加積極地觀察各種事物,主動地拿起筆來進行習作。具體的表現為:(1)在習作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認真、獨立地完成寫事這種類型的習作,且寫出文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這就說明學生的想象力越是豐富,他們就越喜歡表現自我、展示自我。(2)在習作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非?;钴S,他們能很好地利用個體的想象能力,把自己親眼看到的事物用一種思維方式表達出來,再加上靈活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寫出的作品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真實地體會到習作的成就,從而更加喜歡習作。
習作的過程其實就是習作者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如果我們的學生想象十分豐富,他們寫作文時就會縱橫馳騁、天馬行空,表現力更強。很多學生感到習作難寫的原因就是無從下筆,而豐富且強大的想象力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豐富習作內容,對于那些思維活躍、想象能力好的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使自己的文筆更加通暢。
優秀的習作都體現出習作者個人的風格,個人風格的體現與其個人想象能力的融入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學生具有非常豐富的個人想象能力,那么他的習作中就融入非常多的具有個性化的思想與想象,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個性化習作的發展,使他們的習作更具新意和可閱讀性。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的習作也對我們的教學活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他們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我們必須設法保護與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特別是在習作教學中千方百計地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想象寫出符合個性的習作。
從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習作現狀來看,一些學生總是感到作文難、難作文,不知從何下筆,其實這跟他們不注意積累素材或素材積累少有關。事實上,學生只要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才能開展想象,使“筆下有神”。但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期培訓出來的,是一個長期的磨煉過程,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使用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也要學生自己留心對知識素材的有效積累,必須和學生自己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單純憑空想象是無法實現的。
小學生社會閱歷差、年齡不大,雖然都能對身邊的事物產生好奇,但由于仔細觀察和用心積累得不夠,所以還沒有能夠形成較為完整的想象能力系統。就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其自身表象的儲備十分欠缺,知識素材的積累也不富足,導致了他們習作時想象力無法發揮。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用心引導學生加強知識素材的積累,促進他們不斷豐富表象的儲備。對此,我們可以要求或者組織學生多多開展自由閱讀,特別是多讀那些文質兼美的作品,要求學生準備好“采蜜本”,用心把平時看到的、讀到的好詞佳句等摘抄下來并記一記,用心感悟作者的表現手法和寫作風格,體會和感悟作者想象的過程,實現習作經驗的有效積累。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多多參加“研學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與大自然實現零距離接觸,為想象力的培養積攢更多的素材。比如組織學生去參觀大豐麋鹿、射陽丹頂鶴等等,讓學生在自然中觀察動物、植物;在自然中感受風聲、雨聲等,從中培養學生進行認真觀察的能力,要求學生做到用眼看、用腦思、用心悟、用嘴說、用手寫,同時鼓勵他們在親近自然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教會他們利用一些合適的修辭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就必須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自有思維和立體思維。怎么鍛煉?我們可以這樣做:(1)我們應該有力度地鼓勵學生對觀察的事物開展多次想象,增強他們思維的深度。如在習作課上,筆者利用課件給學生出示一棵樹,要求學生想象一下是什么樹?樹上有什么果子?果子的味道如何?是誰摘了果子?果子被送到哪里去了?讓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開展二次想象,同時把自己的兩次想象用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2)我們應該有力度地鼓勵學生大量使用合適的修辭手法,比如能體現想象能力的比較合適的修辭方法有擬人、夸張、比喻等,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這些修辭手法來擴展思維。如在描寫“雨”時,筆者利用視頻給學生播放下雨的情景,要求學生認真聆聽、仔細感受,引發他們進行想象,同時必須運用修辭手法來描寫“雨”。結果,有學生這樣寫:雨從空中掉了下來,就好像云朵在傷心地哭泣;有學生這樣寫:綿綿細雨,像牛毛又像珠簾在空中飄逸……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是學生開展認真想象的結果。但是想象能力需要立體思維的有力支撐,學生只有具有好的立體思維,才可想象出各種精彩的意象與畫面。怎么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筆者認為可從引導學生對立體的事物描寫開始。如在講臺上擺放著一本打開的詞典,讓學生認真觀察,再把看到的寫出來。不同座位的學生視角不同,看到的景象各異,前面的學生可能看到詞典的內容,后面的學生僅能看到一本打開的詞典擺放在講臺上,教室中最靠左右兩邊的同學僅能看到詞典對著自己的那一側的封皮。這時,筆者讓不同座位的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描寫出來進行分享,接著讓學生之間調換位置進行再次觀察描寫。學生經過這樣的觀察活動,可以從多個視角、多個方面對立體的事物進行感知,有利于他們對客觀事物建立立體形象,對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具有很大的幫助。
學習氛圍好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對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傳統的習作教學大多采取命題的方式,學生的想象能力無法得到真實發揮、充分開展。所以,我們應采取的命題方式是開放式或半命題,確定一個主題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擬題習作,哪怕是給學生限制的習作題目,也要跟他們講清楚習作的要求,要引導學生開展大膽的、積極的想象,促進他們活躍思維。如筆者讓學生寫《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時,我先與學生一起開展有關話題的互動,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說說自己喜歡什么樣的歌曲,把自己聽這首歌曲時的感受說出分享,也可讓學生說說是從何處聽來的這首歌曲,要是給其他同學推薦的話應該怎么說等等。學生們在分享與交流中相互傾聽、相互啟發,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學生經過這樣的活動后再進行習作,他們就會有很多的話要寫,同時也會自然地把自己的話與習作技巧聯系起來,有機使用習作方法,如此一來寫出的文章才能吸引和感染人。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關鍵時期,鼓勵他們大膽創新,給他們營造“安全”的習作環境,讓他們在和諧的習作氛圍中展開充分的想象,不斷提升他們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