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解放街小學 趙曉娟
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教育評價的重大改革措施——《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該意見表明綜合素質評價不再是單方面地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核,而是對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程度的考查,通過改變對學生的考核標準轉變我國多年來傳統的以成績為主要依據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下我們就來談一談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展開,以及智慧校園對新型的過程化評價有怎樣的優勢。
1.智慧校園概念。自從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智慧”一詞就被賦予了多重含義,也成為了現代人關注的熱點問題,“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醫院”“智慧校園”等概念被相繼提出。那么“智慧校園”這一概念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含義又究竟是什么呢?這一概念是 2010年由宗平教授首次提出,他認為,智慧校園就是指在校園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各種系統的自動化。他在《智慧校園設計方法的研究》一文中詳細研究了智慧校園的建設思路、建設關鍵技術和所需要的基礎環境設施,除此之外,還給出了智慧校園的三大特征:其一是在全面提供智能感知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的師生服務;其二是實現校園網全覆蓋和信息共享;其三是通過智慧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學校與世界交流互動的渠道,讓學校與世界接軌。
2.智慧校園環境。由于智慧校園環境比較復雜,所以我們可以將它細分成網絡基礎環境、智慧教室、智能感知系統建設三個方面。通過這三個系統的建設可以全方位地觀測到并收集綜合素質評價所需要的數據,比如學生的考勤打卡、作業完成情況和學業考試成績等,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評價的質量,還大大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
建設智慧校園需要從三方面分工合作。第一,網絡基礎設施要實現的目標是使校園無線網全覆蓋和數據共享,建設這個網絡基礎設施只需要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網關設備等硬件設備。第二,智慧教室建設指的就是多媒體網絡教室,其實很多學校的教室早就應用了多媒體技術,只不過很多都連不了網絡,所以教師上課時只能將其需要的教學資源先保存在U盤里面,雖然也能實現教學目的,但是對于教學資源的收集就有了很多局限性。第三,就是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感知系統包括校園一卡通的建設、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各種體育設備傳感器監測系統。通過校園一卡通的構建能夠實時監控校園門禁,可以收集學生的出勤信息,還可以對進出校園的車輛進行自動收費,此外,還可以隨時監測學生的生活信息(包括超市購物、食堂消費等)。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全面掌控校園安全數據,有利于從教者對學生和校園安全的管理。體育設備傳感器監測系統可以在學生的體育鍛煉中自動采集學生鍛煉信息,實時地收集學生身體健康程度的數據。
傳統教學觀念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是粗糙的、單一的,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進行小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可以通過采集客觀評價數據來實施,傳統教育教學由于缺少相應的采集數據的物聯網技術或者說該技術還未成熟,導致教師只能通過機械的學習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好壞,這樣評價的結果往往是不公正、不合理且過于片面的,而智慧校園恰好解決了這一癥結。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應用,我們可以將智慧校園采集的學業水平評價數據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1.小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小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包括期中、期末以及平時單元檢測成績共同組成,為減少系統誤差以及減少老師的工作量,學業水平成績可以采用網評網測的方式進行,然后教師可以根據“網評網測”閱卷系統完成學生的數據采集。
2.課堂的出勤率。小學課堂出勤率主要靠老師的簽到數據,在智慧校園環境下,應該突破傳統的以點到為主的簽到方式,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考勤,這可以采用刷卡或者人臉識別的方式來完成。這種簽到平臺的建設所花經費不會很高,學校、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簽到方式。
3.學生課堂表現。學生的課堂表現是學生學業成績考核的核心部分,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學業水平,因為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構建智慧課堂可以從這幾點來做:客觀記錄學生課堂表現,合理設計課堂計劃,適時對學生進行隨堂測。
4.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包含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學生是否能夠完成作業,第二個是作業的正確率。在智慧校園環境下,教師可以不必像以前一樣靠自己一個一個地批閱,而是利用教師教學輔助系統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和批改。教師可以在該系統上完成作業布置,并設置作業提交的截止時間和答案顯示,一方面督促學生及時完成作業,另一方面答案顯示幫助學生在課后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完成批改之后,數據自動錄入教師教學系統并計入學生綜合成績。
5.小學生學習能力。小學是學生剛剛進入系統性知識學習階段,這時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測評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探究與實踐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為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學習興趣高的同學學習欲望一般都比較強;學習方法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反思總結能力;學習探究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學生是否能進行獨立思考;而創新實踐能力則表現在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測評主要依靠智能教學系統來收集數據。
在智慧校園環境下,學校教師教學輔助系統中設置了比賽模塊,學校、教師在平臺上發布比賽信息,學生可以直接在系統上報名,比賽結束后該系統可自動核算學生的比賽成績并發布學生獲獎情況,根據學校計分方法加入綜合素質評價成績中去。每個學期末學校進行一次學習總結并獎勵優秀學生,激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智慧校園環境下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依托于教師對學生完成學業任務的數據的采集,這些數據主要包括小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課堂的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學生學習能力,最后,小學教師要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由于智慧校園具有系統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所以這些原本十分難收集的過程化數據在智慧校園環境下變得簡單且容易收集,大大減輕了小學教師的工作量,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小學教學中過程性評價的優勢,促進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