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東平中心小學 黃巧明
人文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它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以及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當然,它與傳統教學方式也具有相同之處,大多數教學方法的實施都是在以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因此,教師不妨利用合理的創新方式,使得這種滲透人文關懷的教學模式發揮更有效的效果,讓學生在一個更加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單向式”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控制課堂紀律、提升教學效率,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卻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在被動聽講過程中很難有效進行主動思考,這在另一方面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發揮他們的智慧解決相關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將“單向教學”變為“雙向互動”,讓學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學習,能夠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造智慧,讓學生都能在一個更為輕松的氛圍下學習。當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教師還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勵手段,讓性格外向的、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起好帶頭作用,進而逐步影響大多數學生,形成課堂活躍、互動頻繁的教學氛圍,促進教學內容的有效展開。
例如,學生在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節內容時,由于它是將學生以往學習的知識進行組合學習,因此教師不必像講授新知識一樣帶領學生重新開始學習,而是可以讓學生帶著以往的背景知識,對新內容進行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新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這時,教師可以為他們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所探究出來的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在小學階段都具有一定的表現欲,因此讓學生進行講解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這一特征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將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同時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找到數學的樂趣以及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進而樹立學習信心。
在小學數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僅應當注重學生本人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學內容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適應。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固化觀念,即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無味的學科,其中的許多內容都是一成不變的,并且許多時候答案的唯一性和指向性也導致一些學生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為此,教師應在數學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進行更多的拓展和聯想,將數學這門課程變得更加豐富有趣,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生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除了可以通過“圓”本身或者相應的數學教具為學生講解圓的特征外,還可以通過聯想現實生活讓學生思考圓的相關特征。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的”,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也將他們的思維進行了延展和擴充。學生通過與其他圖形進行比較,了解到只有圓形的圓心到圓周的距離等距,進而得出了圓與其他圖形最大的不同點。類似的思維拓展還可以進行很多,只要與此相關,并能達到有效激發學生思考探究欲望的內容都可以進行結合,教師甚至可以將其與其他領域的知識進行融合,在教授給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有效進行人文學科教育。
練習是對知識的有效復習和檢測,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查缺補漏,找出自己不熟練的地方,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一些教師將布置習題作為讓學生練習課上內容的唯一手段,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數學課程的抵觸情緒,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相對于單純的習題練習,學生更樂于接受其他更加新穎的練習方式。同時,將日常聯系作為評判學生日常表現的標準也不具備很強的公正性,一些學生在練習方面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認為應當將課余時間放到自己薄弱的內容上去,這種想法具有可取性,應當被廣泛提倡。
例如,學生在學習完一節課的內容后,教師可以針對知識點為學生找出不同水平、類型的題目讓他們進行練習,這些題目并不會耗費學生過多的時間,而剩下的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為了使這一過程變得更加有效,教師可以在固定時間對學生進行抽查,以保證他們能夠合理利用自己支配的時間。將教師布置的固定任務與學生個人進行的練習進行結合評判學生的日常表現,能夠得到更公正的結果。當然,評價標準有許多,教師應當在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個人智慧,并且結合因材施教,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來源于教學方式、自己心理狀況等多方面,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解,并且通過這些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且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基礎上,不斷培養他們的學科能力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