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溱東鎮學校 李 華
社會的發展變化巨大,所以不同年齡層次的小學生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所以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也在不斷地改革與完善中,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及教學的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當前的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堂中依然存在無效課堂的現象,這是由于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模式較為陳舊,煩瑣的教學模塊沒有和教學內容有效的整合,師生間的互動頻率也較低,因此就導致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很難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也不知如何將新舊知識更好地聯系在一起。而教師也忽視了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的創新,缺乏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開展數學高效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及教學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優化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通過新教學模式不但踴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也會主動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創新教學,開展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觀能動性,才能幫助他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滿足他們對學習的需求,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真正實現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
課程導入環節對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來講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開端才會取得一定的成功,所以教師在課程講解前可以利用課程導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再進行主要課程內容的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便于順利銜接下面要講的內容。有效的新課程導入,既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也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對之后的學習非常重要。由于小學生的各個方面都不夠成熟,所以很難讓他們在一整堂課中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狀態,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來設計如何進行新課程的導入,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一些他們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事物來進行輔助教學,多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尋找一些關于數學的生活事物,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知識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
一個人的思維會逐漸發展為固化模式,但是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元化發展,還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數學課堂教學基本以網絡式、立體式等課堂結構形式為主,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主角,并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別人的見解,做到取長補短,對于教學中的一些難點、重點,教師都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歸納、總結,讓課堂變得更為活躍,氛圍更加融洽。
如關于“長方體”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個點,從而引起學生的關注,然后再慢慢拉動這個點得出一個線段,再讓三名學生到臺上也分別畫出這樣的線段,緊跟著教師提問:“如果將這四個線段首尾連接會是什么圖案?”這時就會有學生回答:“長方形。”之后教師用多媒體出示6個長方形面,并圍成一個長方體,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六個長方形組成一個長方體。通過這樣的展示,學生會容易理解點、線、面、與體之間的關系,也深刻地認識了長方體的基本結構。同時,教師在以后長方體面、棱、頂點等概念學習時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來進行課程導入,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也使教學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基本注重對學生書本理論知識的教學,以學生掌握程度來完成教學,這樣就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等方面,由此就無法完成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基于這樣的問題,教師需要引導進行課前預習,并在預習中找出重點與難點,便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討論以及課下總結學習策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規律、更加系統化,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途徑是多方面的,教師要結合現狀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才能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