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縣鵬翔小學 李秀英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與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數學知識主要是在生活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夠將學生迅速地帶入學習狀態,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為學生數學問題的思考提供新的思路與靈感。如何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本文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構建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究,希望能為我國教育事業貢獻綿薄之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抓住生活中一切機會,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積極地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相關知識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時就充分地利用了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與正方體,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且引導學生積極地觀察其特征。筆者首先讓學生尋找教室里存在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生們都積極地觀察與尋找,有的說字典,有的說鉛筆盒,有的說歷史書,還有一個學生拿起自己的橡皮說“我的橡皮”,這時教師里一片歡聲笑語。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更加直接地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有的學生制作了餅干盒,有的學生制作了魔方,還有的學生制作了牙膏盒。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意識到制作長方體時有6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大小相等,而制作正方體時也有6個面,6個面的大小必須相等。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還能夠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實現生活化課堂的構建。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地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活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讓學生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乘法口訣”相關知識時,筆者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游戲情境,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成員輪流扮演“服務員”“顧客”進行交易活動。“服務員”可以自己決定所售物品的名稱與價格,“顧客”可以自己決定所買物品的重量,讓“服務員”計算價格。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數學知識,而且還提高了自身的交際能力,在活躍課堂學習氛圍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
一般情況下,教師為了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在為學生講解完新知識后,都會布置課后作業。為學生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數學問題、數學思維來看待、觀察、解決、思考、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認識人民幣”相關知識時,筆者在備課階段為學生準備了不同面值大小的人民幣,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人民幣面值金額的區別,并且為學生講解了人民幣的換算方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人民幣,掌握人民幣使用、找零的方法。最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生活化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向父母要5塊錢,去超市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用不了可以剩下,并且將自己所買的東西名稱、價錢、找零記錄下來,在第二天數學課堂上進行分享,有的學生說買了一個本子用了1元,找零5元;有的學生買了一塊巧克力用了2元,找零3元。這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總之,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僅能夠讓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簡單,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數學概念,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是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能夠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內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