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甘肅省靈臺縣第一中學,甘肅 靈臺 7444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高職教育的發展路子有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兩種。外延式發展是指高等職業教育把學生數量的增加和辦學規模的擴大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內涵式發展指高等職業教育要把高職生的全面成長成才作為辦學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優化專業結構,打造專業品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效益,積極對接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甘肅省大力支持和保障高職教育發展,深化教育綜合領域改革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積極搭建教育精準扶貧“立交橋”,推進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中高職“五年一貫制”、中職“3+4”升本科、高職“3+2”升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為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提供多種機會和選擇,初步探索實施綠色高職教育。但由于甘肅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晚,辦學歷史不長,文化積淀不夠,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方面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難以適應社會行業分工對技術人才的要求,缺少職業教育的特色[2]。
近年來,甘肅省積極引導職業院校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和產業,積極優化專業結構,校企深度合作,通過新開設對接產業升級特色骨干專業(群)、停辦就業萎縮專業等舉措,使專業緊密對接產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但甘肅省高職專業設置還是不太合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需求對接不夠,專業設置學科痕跡比較明顯,專業設置與社會行業需求對接不夠,導致畢業生與社會需求有所脫節。
近年來,甘肅省各高職院校通過內培外引、專兼結合、分層培養等綜合措施聯動方式強化教師隊伍培養和教學團隊建設,強化了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加大了人才引進和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力度。但大部分教師中從原中職學校轉型而來,未經過系統職業教育培訓,導致其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踐脫節。專任教師相對不足,師生比大多高于1:18。聘任的生產一線客座教授、高水平專家等,僅限于來校作報告或參與專業設置,基本不承擔教學任務。
甘肅省共組建職教集團35 個,強化行業指導,有效促進了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切實增強了高職大學生的技術技能積累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同時,全省33 所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但甘肅省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方面還存在企業參與度不高、企業將學生當廉價勞動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學校社會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
甘肅省高職教育整體發展比較迅速,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省27 所高職高專年招生約5.8 萬人,在校生共15.9 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約15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但除了一流和優質校建設單位之外的其它高職院校,招生都相對比較困難。此外,高職教育文化建設、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層次還不高。
1)完善治理體系,完善學術委員會、教代會和教學工作委員會等工作機制,構建多元監督體系,推進民主管理;基于學院章程相配套,完善與教學、科研、人事、財務、學生、后勤等方面的管理體系,明晰崗位職責、考核評價、辦事程序、議事規程,目標管理;試點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激發辦學活力。
2)推進集團化辦學,完善職教集團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推動職教集團高效運行。加強與職教集團各成員單位的合作,充分發揮職教集團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合作就業、專業咨詢、監督評價、項目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3)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崗位管理辦法,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實施嚴格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績效工資發放和崗位用人聘任的依據。深化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建立以教學為中心、以業績貢獻為基礎的績效工資制度,最大限度地激發教職工參與學院建設的積極性;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建立符合學校發展戰略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
1)完善專業管理機制,制定專業建設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專業建設;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加強對專業建設的指導;完善專業“診改”機制,及時掌握和分析人才培養工作狀況,精確采集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動態分析專業建設。
2)建立內部評估機制,完善專業內部質量評估管理辦法和質量標準,確定專業建設質量評估指標和權重系數,構建專業建設質量評估體系。引入行業、企業為主導的第三方評價機制,構建專業評價預警機制,提高行業企業參與度,使培養的人才更加滿足行業企業的需要,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3)專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甘肅省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要求,通過專業改造、專業合并和開設新專業等方式,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圍繞 “一帶一路”、“精準扶貧”等國家重大戰略和生態建設需求,為甘肅產業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1)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名師培養機制,注重梯隊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培養一批教學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支持專業教師、專業帶頭人擔任社會兼職,主持或參加應用技術開發、社會服務、生產項目和經營管理,提升行業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探索“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加強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
2)強化教師實踐能力,選派專業骨干教師下企業實踐,深度參與企業的生產、研發項目,全面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實施專業教師“聯系一個企業、結交一個企業專家、上好一門課、帶好一批學生、完成一個項目”的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工程,專業教師5年內企業實踐時間累計不少于6 個月。
3)實施兼職教師建設工程,完善兼職教師聘用管理辦法,將兼職教師納入學院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加強職業教育教學規律與教學方法培訓。建立兼職教師隊伍數據庫,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動態管理機制。
1)開展職業規劃發展指導,統籌專業教師,按照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職業意向,組建“職業發展導師”、“學生發展指導員”、“校內外專家精英”立體化指導團隊,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加強“工匠精神”培養,“進一步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職責和權益,調動行業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3];將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對從業者的綜合素養要求融入專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創建教師與學生密切互動、共同成長的機制,使“工匠精神”培養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3)拓寬育人渠道,拓寬大學生資助途徑,完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在校內采取多種形式,增加勤工助學崗位;發動全體師生開展愛心募捐活動,建立貧困生學生互助基金,并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專兼結合的創業教師隊伍,明確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責任,支持教師以對外轉讓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成具有專業特色背景的創新創業課程、創客項目化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依托合作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協作、孵化機制,支持師生開展創新創業。
嘗試建立由政府主導下的行業企業參與的董事會、理事會等混合所有制辦學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產學研相結合,提高學校自身生產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密切教育教學與行業產業的關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生產項目,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擴大“訂單式”人才培養規模,合作培養學生比例達50%以上。
推進現代大學文化建設,設立道德講堂,定期開展傳統文化、企業文化、科普知識等系列講座,強化德育工作,培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體的特色校園文化;建立和完善教職工職業道德規范評價辦法等學院內部管理制度體系,營造嚴謹治學、潛心研究、鼓勵創新的文化和學術風氣;加強民主治校,創新學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建設校園品牌文化,促進學術文化和陣地文化建設;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深化校際合作、拓展校行合作,尤其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職業院校間的全面交流與合作,服務沿線國家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這是甘肅省職業教育的新興增長點所在”[4],各高職院校要圍繞打造“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共同體,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知識經濟時代,職業教育將由社會邊緣走向核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主引擎。”[5]甘肅省各高職院校要通過提供技術服務、轉化科技成果等方式,直接為社會服務;錘煉“專家型”科研創新團隊,一流和優質校要打造重點科研創新團隊2 ~3 個,主動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社會培訓任務,解決學校發展和行業、企業生產中的難題;打造品牌性科研成果,聯合行業(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爭取高級別重大項目,打造品牌性科研成果;創建全方位社會服務平臺,組建社會服務科技團隊,全方位開展技術合作、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成果轉化、生產合作,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