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翔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起源于1905年創辦的東臺縣立初級中學,原為擇優錄取的品牌老校。2009年,為了充分放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學校整合原臺城所有公辦初中,在蘇北地區率先組建教育集團。集團秉承百年老校的辦學傳統,形成了“全面發展、人文積淀、體藝見長”的辦學特色。集團現有兩個校區、115個班級、師生員工近7000人。
在這種規模辦學的背景下,如何秉承“母體”精英式辦學的質量與品位,真正將優質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集團實施精致化管理,注重價值引領,注重重心下移,注重動力內化,注重全面育人,努力提升生命質感,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現代管理學認為,科學化管理有三個層次:規范化、精細化、個性化。精細是必然要求,而規范則是前提和保障。面對大規模、集團化辦學,只有強化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使學校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人本化、人文化,才能讓學校的發展更科學,更和諧,更具特色。
完善制度管理。人性似水,制度似渠。完整、系統的學校制度是規范和機制,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沙掷m發展。根據校情,集團制定了關于考核、獎勵、懲處以及學校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等多個層面的制度,將其作為集團管理的手段、依據、保障和方向。宏觀上,集團貫徹民主集中制,落實校務公開,堅持重大事項、熱點問題民主決策。集團創新架構均衡教育“九年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宏觀上,鋪設公平均衡“填谷之路”,打造優質均衡“建峰之路”,開拓特色均衡“創新之路”;中觀上,以人為本,制定了《工作制度》《代表大會制度》《考勤制度》,科學合理地規范各項工作及行為,出臺相對公平的《績效工資考核方案》《職稱評定和工資升檔校內評審條例》等,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微觀上,細化“六字”管理要訣,要求“嚴、實、細、精、新、快”,向三個年級部分別提出具體的要求,促進級部管理工作更加精準、高效。完備的學校制度,如鹽融水,無形之中成為促進師生正確價值觀和良好品質形成的準則。
實施扁平化管理。精致化管理必須以務實精進的內涵發展、促進集團管理的和諧適度為基準。集團整體規劃,系統建設,下移管理重心,激發基層活力,聚合各方面的力量與優勢:縱向上繃緊“一根弦”,形成了“校區分管—年級分管—班級管理—學科管理”層層發力、層層得力的管理形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確保“執行不走樣”;橫向上擰成“一股繩”,鑄就“行政—德育—教學—科研—工會—團委—總務”面面俱實、面面俱精的管理風格,周到細致,精雕細刻,確保“實施無漏洞”;環向上結成“一張網”,聚合內生機制的質態力量,與家庭、社會、各共建部門加強協調、通力合作,強化家庭教育,活化社區教育,實化在線教育,延伸德育時空,確?!坝藷o盲區”。
夯實過程管理。精致化管理是注重過程和細節的管理。集團通過集體備課、掛牌上課、“紅燭杯”二輪會課、對外公開教學、優質課和基本功競賽等活動,扎實推進教學研究;強化“階段質量抽測、量化積分考核”的激勵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目標到人、責任到魂”的管理網絡與要求。中層以上干部結對困難學生、蹲點薄弱班級、包保重點對象,學生會干部參與學校管理。集團有完備的家長委員會制度,邀請家長參與大型活動的觀摩、相關工作的督查,引進家長和社區參與集團治理。
精致化管理是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把“人的發展”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一切決定于教師。”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高素質的教師是高質量學校的重要基石和保證。教師是學校質量提升的“軟實力”,高質量的專業成長應貫穿其教育生涯的全過程。當前,教師發展要聚焦三大方面——師德、師能和師蘊,力爭滿足教師的社會成就動機,點燃其追求成功的希望,促進教師二次成長。
堅持師德首位。教師的培養要改變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和標準本位,把涵養師德放在首位。集團制定了校本《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一種精神”(進無止境)、“兩個發展”(學生發展、自身發展)、“三個熱愛”(愛學校、愛伙伴、愛學生)、“四項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能力、疏導能力、創新能力)為校本要求,鼓勵教師成為“自帶陽光的人”;通過簽名板、簽訂承諾書、加強巡查、第三方監督等方式,加強師德修養,規范從教行為;通過知識競賽、撰寫反思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各類文件及會議精神;舉辦“踐行‘四講’,爭做‘四有’教師”等主題演講比賽、德育論壇;邀請高校博導教授,從多個維度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藝術。在教育行風與軟環境測評、學生及家長評校評教等活動中,集團的滿意率都在98%以上。
優化評價體系。教師的專業水平、投入程度和教學觀念,是直接影響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評價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教師形成價值內省,促進其專業成長。只有改變評價的標準和方法,開拓教師發展的新視角、新內涵,才能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學生發展的多元化。在組建集團時,我們全員吸納了原東臺臺城所有公辦初中的教師。他們的發展層次不一,很難用單一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集團嘗試構建相對合理、全面的評價網絡,“看起點比進步”“看投入比產出”,科學多元地實施評價??己酥屑扔薪處煴救艘阅甓刃〗Y和績效自評為主的自我評價,又有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測評,還有級部主任和校內督導組的數據評價。各類評價標準相互關聯,形成立體化的評價網絡。當然,這樣的評價是發展性、動態性的。集團也會根據教師所處的學科、學情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量性評價主要由級部主任、同學科組同事、本班學生和家長完成對某一位老師的評價,分別從師德修養、教學常規、課堂教學、教學成績、教育科研等方面考量;發展性評價則主要由教師主觀評定,著眼于教師的自我總結、發展規劃等。
激發內生動力。在影響教師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內驅力是影響最為持久、最為深遠的動力。集團以夢想引燃教師的奮斗激情,以公平考核堅定教師的奮斗恒心,以科學培訓提升教師的奮斗能力。集團以科學的管理引領青年教師、激勵中年教師、保障老年教師,切實推動教師隊伍發展。我們強化學校層面師資素質提升的五大“腳手架”(集體備課、掛牌上課、題風建設、資源建設、課題研究),引領教師精準發掘教材價值、精準開展試題研究、精心共建教學資源;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以學科基地為依托,全面構建校園共進磁場。集團請進名家名師講學,派送教師赴校外、省外、境外學習,抓好各類校本研修,練兵點將。我們通過以上系列平臺的搭建,專業而系統地培養教師,賦予教師個人以生命力與尊嚴。僅2018年,集團就新增一名江蘇省特級教師、一名正高級教師,18位教師在全國、省、市級賽課中獲獎,有多個省、市級課題成功開題和結題,為教育教學探索了新的道路。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對于一個孩子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感到滿意而能干。”學校育人的頂層設計,應當以精致化思想為指導,呼應學生的特長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實施均衡教育。由于生源參差不齊,集團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生態,首創“新三好”(在學校做“合格、有特長”的好學生,在家庭做“勤儉、孝敬”的好孩子,在社會做“有公德、有責任”的好公民)育人模式,讓不同層次的孩子成長有方向。這一項目已成功入圍“2018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課程滲透與感染。集團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創新德育課堂,融合學科課堂,將學生品格提升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中。集團圍繞“創新”和“范式”,進一步發掘學科文化,加強學科間的拓展和融合,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人文關懷與科學思維有機統一、全科育人的新模式。集團對各教研組、各備課組、各學科教師提出要求,把本學科特點和德育綱要緊密結合,圍繞課程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跨學科融合德育。集團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注重思想浸潤,學科融合,力求團隊共生,合作共享,從而創設有感染力的教學范式。我們改造課程時空,發揮整合優勢:借2018年“江蘇省首批初中數學課程示范基地”的成功申報,推進“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打造智能化、精準化“互聯網+”教育形態,聯合超星集團,利用“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本校“在線課程”,全面啟動周末和假期的“線上輔導”,“學校付費,學生受益”;構建德育課堂新范式,架構與時俱進的序列化主題班會——“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主題班會”,讓學生在生動、有趣、鮮活的課堂環境中明理;創建蘇北最大的“青少年健康援助中心”——青蘋果樂園,在此基礎上又建有功能完善、設備齊全、適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有親和力的“初中學生發展中心”,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克服學習困難,增進身心健康,錘煉意志品質,規劃職業生涯等。
文化濡染與熏陶。文化是校園的靈魂。學校應不斷發掘文化內涵,優化校園環境,涵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讓校園“一草一木皆是詩”。集團加強兩個校區的物質文化建設,南校區依托“百年老校底蘊豐厚”的特點,在新建樓宇、復古繕修時,重視體現物態造型的教育價值;中心校區托依“建筑恢宏、面積寬大”的特點,設計了厚重典雅的校園文化標識以及進之樓等,以視角獨特的顯性物態,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集團將“有形”的制度與“無形”的規章相結合,將各種規章設置、儀式和傳統,滲透于學校德育中,強化思想導向和人文關懷。集團立足學生自主管理,制定符合時代特征、全員參與的系列常規制度,如“學生自主德育制度”“學生文明自治制度”“班級公約”等,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行為規范。集團倡導心靈對話,通過“發現老師”“發現同事”“發現班級”“發現同學”“發現自己”等系列活動的引領,讓學生接受和傳遞正能量。我們還創編“三字經”形式的《八禮四儀歌》,開展“讀書節”活動,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校本教材,引領學生接受智慧熏陶。
活動激發與塑造。精致化是優質教育的保證。一切校園活動應該圍繞完善、豐富和提升每一位孩子而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安排,從而培養學生個性特長,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培塑學生責任擔當,涵養學生家國情懷。集團形成了三大系列活動構架:一是傳統教育常態化。集團高度重視禮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和公民意識培養,以“文明班級”評選促養成教育,以“五證少年”評選引榜樣示范,以“道德講堂”促禮儀、公德和習慣養成。集團創新社團活動的內容與方式,重視參與度和活動品質;科學統籌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和班級工作,引領學生自主管理、自主規劃,提高學生謀劃決策、組織協調、實踐操作能力。二是紅色教育地域化。集團充分利用地處江蘇鹽阜革命老區的優勢,創意開發本土特有的紅色資源,讓各類德育資源以多種渠道和方式鮮活地呈現出來。我們堅持開展“紅五月”歌詠比賽、“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祭掃烈士陵園,緬懷英烈”“參觀地方城市博物館”“瞻仰黃逸峰故居”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育人資源的拓展、更新與再創造,讓學生全員參與高質量紅色洗禮。三是實踐活動課程化。集團利用游學,開展跨地區、跨境的文化交流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國際禮儀教育、宗教信仰與文化習俗教育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我們還組織學生“深入東臺明星企業”“尋訪東臺古老鄉鎮”,用足校外實踐平臺,讓學生能夠以主人公姿態感悟家鄉巨變,參與社會生活。集團結合本土素質教育基地的培訓,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常態化開展學生志愿者服務,增強“小紅帽”們服務社會的意識。
身處教育的大時代,學校要有大德、大愛和大情懷、大格局,而這些“大”,正是由學校管理中無數個“精細”所致。我們將科學管理與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細致地完善,細致地豐富,細致地提升,既重視過程,又關注結果,最終達成蘇霍姆林斯基理想中的學校樣式——“像一塊磁石,以自己有趣而豐富的生活吸引學生”!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秉承“規模與效益并重、速度與質量同行”的理念,以此來撬動師生生命的成長拔節和學校的壯大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