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智濤
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兩者相互影響,彼此促進。可是,日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重閱讀輕寫作”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作文訓練單元時,強調“隨文寫作”教學法,我以為很有價值,它是提升單元寫作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
“隨文寫作”是在“讀寫結合”教學實踐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即將寫作訓練有機地融入閱讀,再從閱讀中學習寫作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寫作訓練方法。
它具有兩大特點:一是讀寫融合。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安排了寫作教學,編者有意淡化寫作教學自身的序列性,緊扣單元閱讀文本設計寫作訓練點,突出隨文學習的實效性。七年級上冊“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七年級下冊“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jié)”“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八年級上冊“新聞寫作”“學寫傳記”“學習描寫景物”“語言要連貫”“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表達要得體”,八年級下冊“學習仿寫”“說明的順序”“學寫讀后感”“撰寫演講稿”“學寫游記”“學寫故事”,九年級上冊“獨立創(chuàng)作”“表達觀點要清楚”“議論要言之有據(jù)”“學習縮寫”“論證要合理”“學習改寫”,九年級下冊“論述要集中”“審題立意”“布局謀篇”“注意修改”“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6冊教材36個單元,縱橫交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體現(xiàn)了單元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
二是仿寫共生。作文教學應該有技術(方法)路徑。“隨文寫作”注重以讀仿寫、以仿促寫、讀寫共生,探索單元作文教學的實施策略。從閱讀中習得寫作方法,并結合生活模仿寫作,既是對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檢測,又能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讓“讀”與“寫”相互對照,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這樣單元作文教學就有了抓手、有了載體,能讓學生從茫然走向清晰,從而提高寫作教學的效度,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閱讀與寫作相割裂是當下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隨文寫作”可以引導教師挖掘單元閱讀文本中的寫作元素,培養(yǎng)學生“讀”“寫”雙向流轉的能力,從閱讀走向寫作,從寫作反觀閱讀,從而實現(xiàn)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編寫閱讀文本時,體現(xiàn)了初中學段學習的連貫性和層遞性,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指向語文知識能力的某個方面。“隨文寫作”有助于對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作文教學進行一次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研究,構建“循本探源、有章可循、循而得法”的螺旋式上升體系,從而開發(fā)出初中三年單元作文課程資源。
現(xiàn)實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少初中學生的寫作興趣隨著學段的遞增而逐漸減弱。這是因為我們在教學中總是以中考優(yōu)秀作文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習作,這會導致學生產生頓挫感,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有能級梯度的,“隨文寫作”有助于我們擬定不同學段學生所應達到的能級標準,制定不同層級的達標細目表,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感與進步感,從而激發(fā)寫作熱情。
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是有差異的,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作文方面都能有所提升,需要我們潛心鉆研。“隨文寫作”有助于教師將學生習作與教材閱讀文本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指出不足,并給出升格建議。學生在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下,閱讀教材文本,并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升格,從而感悟到章法之精妙并掌握寫作要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一次“讀”與“寫”的學習體驗,將技能真正融入習作中。
由于“隨文寫作”具有上述意義,因此一些學者和語文教師對此給予了關注,形成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但也存在不足。
一是強調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例如孫莎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隨文寫作的研究》中寫道:“依靠專門的作文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不是一條高效、實用的途徑,探究一種與課內閱讀有效結合的寫作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二是充分尊重教材、研究教材。“隨文寫作”,顧名思義就是要從教材中發(fā)掘寫作因子,并加以分析研究,最終形成寫作范本。例如吳黎怡在《寫作因隨文教學而高效》一文中指出,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抓住閱讀教學課例中某一突出的寫作方法做比較深入的學習、探討和歸納,然后以此為基點做適當?shù)难由臁⒂柧殹保唇處熞鶕?jù)教材篇目的不同寫作特點,備出不同教學內容的專題教案,根據(jù)單元文章特質開展寫作教學。
三是從不同層面歸納寫作技法。例如伍懷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基本形式》一文中歸納出“選取經(jīng)典,仿寫文本”“利用留白,拓展文本”等方法,吳劍穎在《隨文而寫,為學生架構文本與生活之橋——“初中低年級體驗式隨文寫作”課題實施淺談》中提出“聽聽寫寫”“讀讀寫寫”“做做寫寫”等方法。
一是學段研究覆蓋面窄。目前學界的研究論文大多將視線聚焦在小學階段,對于初中階段的研究較少。盡管初中是小學的延續(xù),但兩者在目標定位、教學方法等方面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而需要區(qū)別對待,深入研究。
二是技巧點撥缺乏系統(tǒng)性。不少文章僅僅針對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片段進行寫作技法的歸納,缺少對整個初中學段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結合我在日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下列路徑或許有助于將“隨文寫作”推向深入。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共有36個單元,我們可以探究單元閱讀文本共性的寫作特色(選材、立意、構思、寫作手法、語言表達等),選定單元“隨文寫作”訓練點,注重訓練點的全覆蓋以及能級梯度的螺旋上升,從而形成單元作文訓練體系,體現(xiàn)不同學段的能級要求。
結合選定的“隨文寫作”訓練點,接下來就是開發(fā)“隨文寫作”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將課內與課外、閱讀與寫作、寫作與生活相連接,多角度整合單元作文教學資源,從而讓課堂有載體,有參照的樣本,避免空洞說教。
從數(shù)量上來說,優(yōu)秀的寫作教學案例遠遠不及閱讀教學案例多,因為設計寫作教學案例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而且需要教師具備厚重的學養(yǎng)。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讀教材,把握閱讀文本精髓,結合單元寫作訓練點,設計出合適的、優(yōu)秀的“隨文寫作”教學案例,以此促進作文教學。
要想整體提升教師的作文教學水平,形成具體可操作的策略路徑,讓教師有依托、可參照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可以在研究“隨文寫作”時,通過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逐漸梳理出單元“隨文寫作”教學模式,并在一定區(qū)域內推廣。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結合教情、學情,進行適當調整,確保作文教學效果。
文章寫完不意味著結束,展示分享同樣重要,因此,我們要注重為學生搭建多元展示平臺。尤其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我們可以將傳統(tǒng)書寫展示與網(wǎng)絡傳播相結合,建立跨越時空界限的交流平臺,激活線上線下互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文章被關注、被“點贊”的快樂。
作文教學的路徑很多,“隨文寫作”只是其中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基于閱讀,將讀寫結合,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潛心領會教材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汲取寫作養(yǎng)分進行創(chuàng)作,是單元寫作教學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