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倫律師事務所 周月萍 樊曉麗
“咚!”2019年1月29日,隨著法槌落下,審判長當庭宣判:被告賠償因非法填埋所產生的實際損失費用和生態環境修復費共計712 萬余元。
2008年3月,被告上海華銳化工有限公司與被告錢國良共同對堆放于該化工公司經營場地內的裝有含有煤焦油等化工殘渣的廢鐵桶實施違法就地填埋。2016年3月18日,環境保護部門接到舉報,對該化工公司場地實施開挖勘察,經鑒別屬于危險廢物。經評估鑒定,被告的違法填埋行為導致非法填埋區域及周邊區域生態(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下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
這是上海法院受理的首起由檢察機關單獨提起的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被告為自己污染環境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原告為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13 個省區市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以立法形式正式確立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緊接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又于2018年2月23日發布了《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規范了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明確了檢察院擬提起公益訴訟應當依法公告三十日,公告期滿,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未提起訴訟的,檢察院可以提起訴訟。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統計,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各級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6556 件,恢復被破壞的林地、耕地、草地、濕地238.29萬畝,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的水源面積54.7萬畝;累計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氣污染物的企業2323 家;督促關停和整治其他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不含大氣污染企業)1991 家;關停未依法辦理環評的企業695 家;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養殖場1963 個。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可以說是我國生態檢察制度不斷健全完善的一個縮影,而前述案件正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確立后,上海法院受理的首起由檢察機關單獨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除了檢察機關可以提起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外,政府機關也有權運用法律武器,捍衛生態環境。
2017年8月29日通過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國務院授權省級、市地級政府(包括直轄市所轄的區縣級政府)作為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手段督促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承擔賠償責任,修復受損生態環境。
2018年8月27日,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首例省級政府起訴企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宣判,判處被告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賠償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服務損失、評估鑒定費三項費用,合計5482.85 萬元,由被告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60日內支付至泰州市環境公益訴訟資金賬戶。
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長顧金才表示:惟有加大侵權人的違法成本,才能充分體現誰污染誰治理、誰侵權誰擔責的司法理念!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也越來越完善,司法手段逐漸成為解決環境污染糾紛的重要途徑。目前,針對環境污染事件,我國存在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三種制度,其中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包括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
雖然三種制度的訴訟主體、訴訟請求、實現訴訟目的手段等不盡相同,但三者的訴訟宗旨都是保護生態環境等社會公共利益,訴訟目標都是落實“誰污染誰治理”“誰侵權誰擔責”的新時代司法理念。每一位公民都應牢記:環境有價,損害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