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海洪小學 朱 兵
學生的數學素養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在于學生是否具有敏銳的數學覺察能力,是不是對周圍存在的與數學有關的事情有相當的洞察力,然后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展開適切的研究,并最終獲取數學知識。這其中涉及學生的問題意識,包括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等多方面,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個舉措: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問題產生的角度來看,學生發現問題應該是提出問題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直覺,提升他們的洞察力,讓他們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學生提出的問題才鮮活,才有內涵,數學問題的產生才更自然。
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充足的經歷,在數學學習中,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我們首先應該選擇合適的材料,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已有學習經驗,讓學生觀察這些現象,并在思考中發現問題。例如在“周期排列的規律”的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一個在校園中插彩旗的情境,利用課件動態顯示插彩旗的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發現這些彩旗的排列是有規律的,此時課件定格,時間交給學生,學生很自然地提出問題:下一面彩旗的顏色是什么?如果照這樣排列,第20 面彩旗是什么顏色,前20 面彩旗中紅色的有多少面?這些問題就支撐起整節課的數學學習,學生在探索這幾個問題的過程中找到了不同的方法,并比較異同,并清晰地認識了周期規律。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他們課堂學習的問題應該由學生自己提出來,并且學生完全具備提出高質量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擔心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深入,或者條理不夠清晰,甚至是產出預設的范圍之外,所以不少教師抹殺了學生提問題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課前預設好的一個個問題,這樣學生就循著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看似主題突出,但是學生缺乏深入的思考,他們也許會認識到問題應該怎樣做,但是很少會去探究根源,找到本質的數學規律。而在學生主動的觀察和思考中,高質量的問題會驅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探究動力。
不同學生觀察到的東西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同,雖然說其中有的問題層次較低,有的問題的含金量很高,但是這些問題無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因此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鼓勵學生的暢所欲言,要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努力呈現出多樣的問題來。
例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的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小兔子去拔蘿卜,第一天共拔了15 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 個,而且以后的每一天都會比前一天多5 個。在觀察條件之后,我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第二天小兔子拔了多少個蘿卜”“第三天小兔子拔了多少個蘿卜”“第四天呢”……在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永無止境之后,有學生提出了“有沒有辦法一下子算出小兔第10 天拔了多少個蘿卜”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熱烈交流。
其實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生從條件出發,建立由條件通往問題的思路,但是在省略問題,給了學生充足的空間之后,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價值,體現出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能力,在提出問題時,學生一定是經過思考的,他們是肯定自己的問題可以從條件中解決的,而之后的問題體現了學生的深入思考,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深入。
提出問題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從觀察到思考,從醞釀到提出,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評價。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我們需要用多樣的評價來讓學生感受到提問的價值,來獲得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學生提出充滿價值的問題之后,教師或同學給出的肯定會給他們增添積極的情緒,讓他們更加樂于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認識公頃”的時候,我從實際需要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認識了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不但了解了公頃到底是一個多大的面積單位,而且結合實際感知了這個單位,知道了“公頃”的適用范圍。在嘗試將這個面積單位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時,有學生發現了問題:之前的相鄰兩個面積單位的進率都是100,為什么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 呢?面對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從各個面積單位的定義入手,從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來尋找原因,學生很快弄清了原委,此后我建議全班學生給提出問題的學生一些掌聲,因為他的問題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公頃”這個單位,讓我們的學習更加深入,讓我們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備,學生為此大受鼓舞。
總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關乎學生的主動學習,關乎學生探究的深度,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有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為他們的高效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