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第四中學 張 翠
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生活環境及個體的差異,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在所難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而是在教學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要從課堂教學方式、教學環節等方面對課堂進行優化,考慮潛能生的學習水平,使潛能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幫助潛能生調整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鼓勵優等生為潛能生做榜樣,使潛能生能夠主動請教優等生,形成互助共進的教學氛圍,幫助潛能生解決學習困難。
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部分數學教師存在著錯誤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方式上也是注重數學理論內容的講述,課堂教學多用“注入式”“一言堂”,忽視了學生群體的共同進步,致使基礎不牢、不具有良好學習方法與習慣的潛能生在枯燥的灌輸講解中失去了數學學習興趣,潛能生更不會自主反思自身的學習不足,久而久之,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因此,教師一定要更新教學觀念,把著重點放在學生的整體發展上,致力于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把潛能生的轉化作為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幫助全體學生建立牢固的數學知識體系,激發潛能生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這一內容時。在教學開始環節,教師首先與學生一起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有關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相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對于優等生來說,這個問題難度較小,可是潛能生卻會對此感覺難度較大。所以教師耐心地引導,引導潛能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識點,營造寬松的探究氛圍,使潛能生能夠全身心投入,跟上教學節奏,完成了相似三角形知識點的理解,達成教學預期。所以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權威”地位,平等地與潛能生交流,尊重潛能生,提高其探究興趣,從而完成知識的建構。
新課改倡導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滲透合作學習的技巧。合作學習也是轉化潛能生的重要手段。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發揮優生的帶頭作用,讓優生能夠主動幫助潛能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與進步,優生在帶動潛能生的過程中,自身也可以起到鞏固知識、提高自己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分組,要將優生與潛能生相互搭配,實施幫教策略。同時,要推選有領導能力的優生擔任小組組長,帶動潛能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當中,實現共同進步。
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這一內容時,教師采取了合作學習模式,幫助潛能生提高學習效率。教學之初,教師首先進行課前小測驗,了解哪些學生解方程基礎較好,哪些學生能力較弱,然后根據情況進行分組搭配,使優生與潛能生結合在一起,讓優生帶領潛能生共同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優生會主動幫助潛能生完善知識,潛能生也會主動向優生請教。然后教師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探究與解決。在合作過程中,潛能生的學習態度明顯得以轉變,會認真傾聽與接受優生的建議,優化了學習過程,有效完成學習任務。
潛能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用直觀性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形象生動,才能更好地激發潛能生的探究興趣。而情境教學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與潛能生熟悉的生活相近的教學情境,激活潛能生的數學思維。
如在學習“概率初步”這一內容時,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激發潛能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用多媒體呈現超市抽獎的情境,然后給出一個中獎概率的問題,如一等獎的概率是5%,二等獎的概率是15%,三等獎的概率是25%,其他的獎項為“感謝光臨”,讓學生結合這些抽獎概率來設計抽獎方案,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潛能生思維活躍起來,主動與其他學生合作,進行方案的設計,最后大部分潛能生與其他學生完成了方案的設計任務,激發了潛能生的學習主動性。
數學潛能生的轉化效果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成果顯著。所以僅僅靠課堂時間是不夠的,需要拓展教學空間,讓潛能生參與課余時間的數學學習活動。課余時間要從課堂講述的基礎知識出發,然后進行能力的拔高,落實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這樣可以將課堂與課外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潛能生的學習能力。在課余學習中,潛能生置身于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中,自由地進行探究,更好地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養。但是潛能生的自控能力較弱,會將活動當作一種任務來進行應付,影響知識點的探究效果。所以教師要加強引導與監督,對每位潛能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詳盡的了解,并且針對學習情況提出學習建議,以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要對潛能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在對潛能生進行評價時,要引導他看到自身的進步,激發其學習的信心,讓潛能生認識到自身的進步與不足,并且主動調整學習方法,不斷完善知識體系,激勵他們進入優生行列。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潛能生的轉化應該成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要通過改革教學模式,激發潛能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幫助潛能生樹立學習信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潛心探究,積極進取,真正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