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富,黃云鵬,范繁榮,張海龍,李永武,黃建輝,戚曉芳
(1. 福建三明林業學校,福建 三明 365001;2.福建省寧化牙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福建 寧化 365400)
黃花倒水蓮(PolygalafallaxHemsl.),又名黃花遠志、倒吊黃、黃花參等,為遠志科遠志屬小灌木。黃花倒水蓮根莖入藥,葉可制茶,具有滋補筋骨、補氣血壯、舒筋活絡、祛風祛濕等功效[1~6]。此外,黃花倒水蓮花序倒垂,鮮黃美麗,花期從夏至秋,可制作觀賞盆景和用于園林綠化[7]。目前,在黃花倒水蓮播種育苗試驗研究方面已有相關報道[8~12],但未見黃花倒水蓮種子催芽及芽苗移栽試驗的相關研究報道。為此,試驗于2016~2017年期間,參閱相關研究[13~22],進行了黃花倒水蓮種子催芽及芽苗移栽試驗,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試驗地位于福建三明林業學校教學林場現代花木中心苗圃,經度117°27′25″、緯度26°09′30″;苗圃地勢平坦、開闊,土質為輕壤土,疏松透氣,肥力中等,水源充足,排灌條件好,適宜苗木培育。
于2016年9~10月,在寧化牙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黃花倒水蓮林下種植試驗示范基地采摘黃花倒水蓮成熟種子,種子平均千粒重35.2 g。試驗設計如下。
(1)黃花倒水蓮種子不同催芽方法出苗率比較試驗。處理A:種子用玻璃罐密封置于冰箱,溫度控制2~4 ℃,冷藏至翌年1月下旬,取出置于通風干燥的室內木箱中,在常溫下貯藏30 d再播于粗河沙苗床,河沙厚度10 cm,播后畦面表層覆蓋一層1 cm厚的細河沙,畦面不覆蓋干草,保持河沙濕潤,苗床上搭建塑料小拱棚催芽。處理B:種子用玻璃罐密封置于冰箱2~4 ℃冷藏至翌年1月下旬,直接播于農地土壤苗床,苗床畦面覆蓋干草,苗床上搭建塑料小拱棚催芽。處理C:種子采集后直接播于農地土壤苗床,畦面覆蓋干草,苗床上搭建塑料小拱棚催芽。每個催芽處理的種子300粒,隨機重復3次。
(2)黃花倒水蓮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試驗。采用處理A進行批量種子催芽,于4月中旬末,種子萌芽出土還未長出真葉和側根時,將芽苗按株行距5 cm×5 cm、10 cm×5 cm、10 cm×10 cm的密度分區(分畦)在苗床上用竹簽打孔移栽,3種密度處理的面積分別為115 m2、126 m2、118 m2;芽苗移栽后立即澆透定根水,并在苗床上蓋一層谷皮保溫保濕、防草,并苗床上方用遮陽網搭建蔭棚,整個苗木生長期進行遮蔭、拔草、追肥、防澇、防旱及病害蟲防治等。
于2017年4月中旬末,經催芽的黃花倒水蓮種子萌芽出土時,每隔10 d調查一次出苗株數,并將芽苗及時移栽,直至5月中旬出苗結束,統計種子不同催芽方法的出苗總株數。苗木生長停止后,于12月上旬,設置0.5 m×0.5 m樣方抽樣調查黃花倒水蓮芽苗不同移栽密度的苗木生長量,每個密度試驗處理設置樣方9個,樣方內的苗木全部實測地徑和高度;并以樣方的苗木平均地徑、平均高為標準,在每個樣方內選取標準株5株(誤差±5%),測定主根長度、≥5 cm長Ⅰ級側根數量。試驗數據采用dpsv9.50版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檢驗。
黃花倒水蓮種子不同催芽方法的出苗率以處理A、處理B均較高,分別達72.3%和67.0%,處理C的出苗率最低,僅為35.3%(表1)。黃花倒水蓮種子不同催芽方法的出苗率指標經多重比較、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處理A、處理B之間的出苗率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A、處理B與處理C之間的出苗率均達極顯著差異(表1~2)。

表1 黃花倒水蓮種子不同催芽方法的出苗率指標及多重比較
注:應用LSD法對試驗各處理進行多重比較及差異顯著性檢驗,各因素同一列中的不同字母表示各處理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或極顯著水平(p≤0.01),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或無極顯著差異;下同
經調查,黃花倒水蓮芽苗移栽密度以株行距10 cm×10 cm、10 cm×5 cm的苗高、地徑生長量及主根長度、側根數較高,其中:平均苗高分別為21.0 cm,20.1cm,比株行距5 cm×5 cm密度分別高出56.7%、50.0%;平均地徑分別為0.53 cm,0.52 cm,比株行距5 cm×5 cm密度分別高出39.5%、36.8%;平均主根長度分別為16.2 cm,12.1 cm,比株行距5 cm×5 cm密度分別高出76.1%、31.5%;≥5 cm長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為24.2條/株、19.6條/株,比株行距5 cm×5 cm密度分別高出89.1%、53.1%(表3)。黃花倒水蓮芽苗不同移栽密度的生長量指標經多重比較、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不同移栽密度間的苗木生長量均達極顯著差異(表3~4)。
表2黃花倒水蓮種子不同催芽方法的出苗率的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差異來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處理間0.240020.1200337.5310**處理內0.002160.0004總變異0.24228
注: F0.01(2,6)=10.92 ,** 表示差異極顯著

表3 黃花倒水蓮芽苗不同移栽密度一年生苗的生長量指標及多重比較

表4 黃花倒水蓮芽苗不同移栽密度一年生苗生長量的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注: F0.01(2,24)=5.61,** 表示差異極顯著
(1)黃花倒水蓮種子不同催芽方法對種子萌發具有極顯著影響。試驗處理A、處理B的種子出苗率均較高,分別達72.3%和67.0%,處理C的出苗率最低,僅為35.3%;主要原因是處理A的種子在采集后立即用玻璃罐密封置于冰箱,秋冬季一直進行低溫2~4 ℃保鮮冷藏,翌年1月下旬取出置于通風干燥的室內木箱中在常溫下貯藏30 d,主要是在常溫下有利于完成種子生理后熟,促進種子萌發;加之催芽的播種苗床為粗河沙,畦面不覆蓋干草,河沙表面直接受陽光照射溫度稍高,同時河沙的透水透氣性較好,種子不易腐爛,在保持濕潤的條件下,非常有利于種子萌發。處理B的種子采集后秋冬季至播種前的保鮮冷藏方法與處理A相同,種子直接播于農地土壤苗床完成種子生理后熟,催芽效果比室內木箱中常溫下的催芽效果稍差;加之催芽的播種苗床為農地土壤,透水透氣性稍差,種子萌發及出苗率比處理A稍差。處理C的種子采集后直接播于農地土壤苗床,整個秋冬季節至播種前的時間段種子都在農地土壤中,不利于種子完成生理后熟;種子過早播于農地土壤中,種子萌芽前在土壤中的時間太長,加之農地土壤的透水透氣性稍差,萌發前種子易腐爛變質,直接影響種子萌發,降低出苗率。
(2)黃花倒水蓮播種芽苗不同移栽密度對一年苗的生長量影響極為顯著。試驗以株行距10 cm×10 cm、10 cm×5 cm的苗木生長量較高,平均苗高分別為21.0 cm,20.1 cm,平均地徑分別為0.53 cm,0.52 cm,平均主根長度分別為16.2 cm,12.1 cm,≥5 cm長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為24.2條/株、19.6條/株;株行距5 cm×5 cm的苗木生長量最低,平均苗高為13.4 cm,平均地徑為0.38 cm,平均主根長度分別為9.2 cm,大于等于5 cm長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為12.8條/株。在最適的苗木密度條件下,苗木個體的營養空間分配均勻,有利于在苗木生長前期形成苗木生長的最佳小環境,提高苗木的質量和生長量;苗木密度過小,幼苗期苗木空間較大,雜草易滋生,與幼苗爭水爭肥等,土壤易干燥板結,不利于苗木的前期生長,也影響了苗木的后期生長。而苗木密度過大,則苗木個體的營養空間小,生長纖弱,苗木質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