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樂 陜西師范大學
對于筆墨審美價值的研究,必須先將“筆”和“墨”分開來看,從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勾畫開始,我們的祖先便逐漸敏感于對線條的描繪,從青銅器、甲骨文文字使用線條來看,這是一個從會意摹圖向抽象發展的演變,使線條逐漸成為繪畫構成的方式和標準。從考古來看,雖然沒有具體工具出土,但是不難發現在古陶等器物上使用的是軟筆,在棍子的前端綁上獸毛這一形式與現代成熟的毛筆非常接近,當時使用的“墨”是礦物黏土、獸血等。自毛筆逐漸發展改進,其使用奠定了中國畫線性造型觀念的基礎。魏晉時期繪畫進入新的高度,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都傳達了高超的畫工。隋唐時期閻立本、吳道子、展子虔、韓干等人的線條已達到空前的高度,雖然各有差異,但無一例外地遵循了謝赫“六法”中的“骨法運筆”。繪畫中運用線條所產生的認識高度,對中國畫以后的發展影響深遠。
古人在長期實踐中把繪畫或書寫的媒介定格在黑色物質上,后來逐漸出現了墨錠,墨的出現進一步確立了中國畫的審美規則,如“墨分五色”。生活在宋朝的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記載:“運筆可以傳達它的形狀和質感,用墨可以分出它的陰陽”[1]。這句話的判斷將筆與墨的關系從繪畫性上區別開來。
中國畫的筆墨構架離不開它的工具對筆和墨的作用,其最為基礎的工具就是毛筆。而毛筆的選擇是一種文化性的自覺選擇,在東西方文化中對繪畫工具的使用和選擇達到了一致,都選用軟筆,區別在于西方選擇了方形板筆,中國選擇了錐形毛筆,這一差異導致了東西方繪畫迥異的取向性。錐形筆的特征在于筆尖集中到一點,對于線條的勾畫書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古人對線條的總結達到空前的高度,在長期用線的過程中,人們除了掌握線條的勾畫方法外,更多的是對線條的獨特理解,在看似平面的造型中,利用線條的不同感受塑造出獨特的空間表達。例如,古代人總結的“十八描”,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對于線條的理解,而這一理解能夠打破時空觀,直到今日仍神采奕奕,今人的造型、繪畫方式等都無法脫離“十八描”的范疇。
認識和了解中國畫的筆墨,首先要掌握筆墨意義,中國畫的筆墨觀念經歷了新石器時代的刻畫、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春秋戰國的書刻、秦代兩漢的碑刻等大量準備階段,最終形成幾種固定書體,這些書體、書法概念的形成,為后來中國畫的筆墨奠定了初級標準和方向。中國畫的筆墨是畫家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出的點、線因素,它不單是技法上鉤、勒、皴、擦、點等筆法或烘、染、破、潑、積等墨法的概念。中國畫的筆墨是構成中國畫的最基本單位,國畫的氣韻、風格就是基于筆墨的不同形式所體現的。這與作家所說的“筆墨”和我們經常使用的名詞性“筆墨”不同,我們可以把中國畫的筆墨理解為,畫家在宣紙上通過一定規則所留下的水墨痕跡。
一支毛筆蘸墨調水,通過畫家的書寫,滲化形成獨特的痕跡,這種帶有標志性的痕跡就是筆墨的表現。造型、設色等在畫家的實踐中可以學習,并逐漸豐富或趨同,唯有筆墨難以復制與模仿。每位畫家筆墨所呈現的形式、形狀、濃淡、粗細不同。因此,筆墨所凝聚的不僅是畫家的筆墨修養,還有個人的藝術追求。
中國畫的追求與中國畫的發展及材料的使用息息相關。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最早記錄了宣紙的出現,其文曰:“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把石蠟涂在宣紙上,讓宣紙透明化,然后用來雙鉤或摹寫畫稿。這清晰地說明,當時宣紙已經出現,或更早出現。晉唐時期留下了大量帛畫、絹畫,這主要與繪畫發展相關。晉唐時期以工筆為主的繪畫占據主流,到宋元時期,畫僧、文人等創作的文人畫以宣紙為主要載體,由于宣紙的特殊性能、滲化效果等,展現了文人畫的筆情墨趣。在筆墨實踐經驗中,筆墨逐漸成為他們表現思想情感的基礎語言。文人畫興起后,筆墨觀念穿透時代,成為一種標準,甚至是“無筆墨,不成畫的境地”。
近代以來,由于傳統筆墨不求形似,旨在追求本質的繪畫語言與西方的寫實觀念造成沖突,在現代美術革新追求寫實的道路上,筆墨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但這并不影響筆墨的表現力,這反映了筆墨的生命力。筆墨觀念不單純是藝術觀念,它天然根植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是人對于自然地看與理解高度的融合。中國畫的筆墨觀念與中國的哲學思維、儒釋道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關,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是追求“自然”,而從大文化環境中滋生的繪畫藝術同樣以追求“自然”為最高準則。中國畫通向自然的橋梁便是筆墨,筆墨的千變萬化印證了自然界的千變萬化。《老子》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繪畫的藝術大都是藝術人們描摹自然山川、江河湖海以及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可以說這間接理解了“自然”。傳說唐代畫家韓干把馬廄中的馬作為師法的對象,而不是拜訪畫馬的名師,這種學習自然的態度才是筆墨自然的前提。
總體而言,中國畫的筆墨審美觀念源于中國寫意精神下的自然選擇,它是自古以來中國哲學思想落在紙間的視覺表征。一方面,它帶有“氣韻”“虛實”“書寫”等氣質的自身審美特質,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視覺化產物;另一方面,中國畫的筆墨帶有濃烈的時代氣息,能夠跟隨時代變化成長。所以,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必須重視中國畫的筆墨之道,使它能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起到順應時代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