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東 江西省上饒師范學院
書法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隨著素質教育的日益深化,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書法教育。但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較為重視書寫的方法與技巧,而忽略了書法教學的育人功能。其實,在無聲的書法教育中,有很多育人的功能,包括立德、啟智、審美和健身。加強書法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還有助于學生在形成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鍛煉心理素質。
縱觀整個書法史,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優秀的書法家均擁有較好的人品與書品。例如,顏真卿,忠肝義膽,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唐朝的統一安定;王羲之,樂于助人,有書扇救助老嫗的義舉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書法家們優秀品行與修養的熏陶。從他們身上,學生不僅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也能學到追求理想所具備的拼搏、勤奮以及執著的精神,進而鍛煉自己的意志與毅力。
書法藝術作品可以反映出書法家的人格與學養,古人云:“書為心畫”,書法家將強烈的思想感情傾注在了書法作品中。例如,《蘭亭序》便體現出了書家風流俊逸、儒雅瀟灑的人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但有追悼親人的哀思,也有對叛賊的深惡痛絕。同時,書法作品的題材與內容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
“以形會意”是漢字的一個典型特點,也是中華方塊字的特色所在。在書法練習中,實用型訓練與藝術型創造均離不開反復觀察揣摩字體,從而充分發揮練習者的想象力與形象思維能力。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大腦有左右功能之分,左腦主要是理性、邏輯性思維,而右腦則主要是形象、聯想性思維,協調開發左右腦功能方可均衡發展個體智力。而書法教育則有綜合左右腦功能的作用,左腦思維主要負責接收信息,而右腦思維則負責揮筆創造,可以說書法教育是很少的可以讓左右腦功能獲得統合發展的智力開發模式,它不僅有助于個體思維的靈活性、協調性和互動性,而且在開發智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方面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藝術是寂寞之道,需有苦行僧精神。”書法也是這樣,若要將書法學好,需要練習者長時間的堅持。所以,學習書法也就是在修身養性,是對人耐性、毅力與意志的磨煉。書法除了是一種藝術外,還是一項嚴密細致的實踐活動,其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練習書法通常是先臨摹、再創造,先點畫、后單字,進而成篇,需按步驟、有計劃地依次進行,而這個過程可對急躁、輕浮的不良習氣起到很好的矯正作用,并能有效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冷靜、認真細心、意志專一等。
書寫的過程其實也是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因為寫字時除了要頭正、肩平、臂張、足安外,還要提肘懸腕,凝神靜氣,如此才會寫出“力透紙背”的字。若將此種做法當作日課,每天練習,的確能夠調養與鍛煉身體,達到“養生之效”。
魯迅先生在《漢文字綱要》中說過:“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這極好地概括了書法與音樂、美術等之間的關系。可見,書法學習有助于提高美術、音樂等素養,可以說,借助書法教育可達成培養學生藝術與審美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書法中的形象美。在線條筆畫中,除了將千里陣云的橫畫氣勢呈現出來外,也可以對萬歲枯藤的豎畫風姿予以表現,通過組合協調不同筆畫,使美輪美奐的藝術精髓躍然紙上。其次是書法在布局、力度和濃淡方面要求較為特殊,也正因如此,才愈加凸顯書法的審美功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繪畫,書法中美的創造與賞析較為抽象,也未有直觀的表現形象,所以,書法教育中具有更明顯的“抽象審美”,這一點也將中華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詮釋如“典雅、端莊、含蓄、中正”體現了出來。書法教育可多樣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審美協調性成功實現,同時,書法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提供了有效的指導。
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書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也更充分地凸顯出來。其不但對素質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還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雖然其在促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方面沒有較快且直接的效果,但只要在實施過程中把握素質教育的方向與特征,便能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