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教育部門提出要深化素質教育理念,并指出素質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在校學生,舞蹈課再次出現在了課堂上。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舞蹈教育還尚未普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為了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挑選了一部分資質相對較好的學生來進行高難度舞蹈訓練,并代替學校參加比賽,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是這種方式超出了學生的生理與心理承受范圍,將會使身體素質相對較弱的幼兒出現拉傷等各種問題。還有一部分教師不關注肢體協調性相對較差的幼兒,這嚴重違背了普及舞蹈教育的初衷。
幼兒從出生起,父母就對他們給予了厚望。現在的父母好勝心和攀比心理過強,一味地給孩子報舞蹈培訓班、舞蹈比賽等,完全不了解幼兒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是否可以承受。大多數家長并不了解舞蹈的訓練方式,只是看到其他孩子在學習舞蹈,就盲目地跟風與從眾。而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征我們會發現,他們并不適合接受專業的舞蹈培訓。相反,如果在6歲之后讓孩子接受專業性的舞蹈教育,他們的學習效果將會更加明顯,且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是普及性舞蹈教育與專業舞蹈教育的主要區別。在課堂上,幼兒可以自然放松地跳舞,此時他們傳達的是自己的情感與態度,而非教師講授的死板舞蹈動作。
專業性舞蹈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專業的舞蹈人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加傾向于舞蹈教育與舞蹈表演。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專業舞蹈教育并非不好,只是不適合學前兒童學習。學前兒童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都還不能接受專業性的舞蹈訓練,如果強行盲目地要求學前兒童接受專業舞蹈訓練,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心理受到損害,還可能使他們喪失學習舞蹈的興趣。要想培養專業的舞蹈人才,可以從6歲以上的兒童開始,這個時期,他們的身體正處于快速成長與發育的關鍵時期,新陳代謝非常快,且器官結構的可塑性極強。在6歲之后,家長可以依照他們生長發育特征讓他們接受專業的舞蹈訓練,促使其身體的快速生長和發育。
普及性舞蹈教育并非專業的舞蹈教育,其教育目的也與專業舞蹈教育不同。開展普及性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氣質以及藝術修養,并幫助他們通過舞蹈感知舞蹈藝術和文化。舞蹈有別于聲樂、美術等各類比較單一藝術形式,它可以調動兒童全身的器官,使訓練效果事半功倍。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提出的幼兒普及性舞蹈教育并非放任兒童的自我發展,也并非隨隨便便開展舞蹈教學活動。普及性舞蹈教育仍有正規化的訓練模式,該訓練模式充分考慮到了兒童的生理結構。此外,普及性舞蹈教育還有非常明確的教育目的。
學前兒童基本的四項生理原則是:全面性、適量性、循序漸進性以及超負荷性。第一,全面性原則,其主要是在舞蹈訓練時利用各種方式和內容等,促使學前兒童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鑒于學前兒童的各項機能尚未發育成熟,不可進行大量的專業舞蹈訓練。第二,適量性原則,其主要指的是訓練過程中需要保證兒童的運動負荷在合理的范圍內,而且還需要達成舞蹈訓練的目標,專業的舞蹈教育很難遵循適量性原則。第三,超負荷原則,其是指在訓練中學生身體所能夠承受的負荷遠超過其所能適應的訓練強度,如果不能夠遵循超負荷原則,將會使幼兒的身體受到損傷。
開展舞蹈訓練首先需要考慮到學前兒童的骨骼特征,其中有機物、水分以及骨松質的含量相對較多,骨組織內所含的礦物質相對較少。所以,學前兒童的骨骼彈性和韌性非常好,不容易出現骨折的情況,但是他們的堅固性比較弱,且承受壓力和張力的能力比不過成人,在長期的外力作用下非常容易產生彎曲和變形等問題。其次是兒童的肌肉特征,其肌肉中水分和肌纖維間質的含量高,蛋白質、無機鹽以及脂肪的含量比較少。所以,他們的肌肉收縮力比較小,而且力量弱。鑒于這一特征,學前兒童更加適合普及性舞蹈教育。教師可以考慮到學生的特點,以提升幼兒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作為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