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奇 濰坊科技學院農圣文化研究中心
農圣文化的源頭要追溯到我國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及他的農學巨著《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涉及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農藝技術(土壤耕作和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園藝技術、漁業養殖技術等,對當代地域性人文景觀的建設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片土地上的人們都有其賴以生存的自然法則,在群居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具體體現在人們的居住環境、休憩環境、人文景觀等方面,是人們為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具有地域特性與歷史共性的景觀。
“生態”二字最初見于生態學,是指在一定地域或空間內生存的所有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農圣賈思勰農學思想中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則深刻闡釋了“生態觀”中“系統、整體、聯系、和諧、共生和動態平衡”這一設計、建設理念。農圣文化中所蘊含的生態觀就是要求設計者、規劃者在人文景觀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特點,根據動植物的生長規律,本著以鄉土樹種為主、因地制宜、師法自然的原則,合理規劃人文景觀中的綠地設施、康體設施、游憩設施等。同時,他主張“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用之于今天的人文景觀建設,要求設計者在充分調研和考量居民原生態需求及生活經驗、審美情趣的基礎上,將“適合”的形式設計在受眾的生活環境中。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載“道法自然”,即“無狀之狀”的自然。“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自然而然”,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這與農圣賈思勰“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思想極相吻合,用在當下的人文景觀設計中就需要因地制宜,從當地人文景觀建設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的特色來定位,合理規劃、科學統籌。這就要求人文景觀設計建設時應根據當地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和空氣等進行勘測和綜合分析,使植物的生態習性和栽培地點的環境條件基本一致。例如,在壽光鹽堿地的北部要多種植合歡、黃櫨等耐鹽堿性的植物,在建筑物的陰面種植玉簪、珍珠梅等耐陰植物。同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針對偏遠且旅游資源匱乏的地區,要保持當地村民原來的基本生產、生活狀態,中間加強生活基本設施包括康體設施、衛生設施等的建設,主要用于改善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基本條件,優化生態環境。
賈思勰認為,人類生活、勞作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生態式人文景觀設計建設應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為原則,合理利用各類資源,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各種需要、習慣、習俗,尊重他們的生活規律和生活秩序,尊重當地文化發展,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性原則,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和可再生資源,堅決反對掠奪性、破壞性建設,堅持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物種的發展基礎上,結合鄉土特色,構建生態式人文景觀及產業,使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有節有度”,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發展。生態式人文景觀的建設要充分體現生態保護的原則,這也是宜居景觀設計的最終歸宿。
“天人合一”不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這也與賈思勰的農學思想極相吻合。在生態式人文景觀建設中,將自然中的生態景觀以自然的形式融入人文景觀建設中,將人文景觀的建設依附在自然景觀原有形態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建設,而不是硬性的融合。例如,壽光北部鹽堿地較多,但居于渤海灣的地域優勢使其曬鹽業和漁業迅速發展,在其濱海人文景觀的建設、規劃上可適當引入特色漁家樂的村落設計理念,將亭臺樓闕等的設計體現當地的文化底蘊與傳統內涵,在對海邊人文景觀、設施等的規劃上要適當引入與漁業相關的識別性符號元素進行設計,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建設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