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彪 周 驍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敦煌壁畫藝術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的藝術瑰寶。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經過了1600多年的融合與發展,敦煌壁畫藝術有著獨特與豐富的東方審美趣味。隨著玉雕專業逐漸進入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中,其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對敦煌藝術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玉雕專業學生的審美和造型素養。為了實現培養新時代玉雕設計人才的目標,在高校中開設對敦煌壁畫的研究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依據敦煌壁畫藝術的形式特征,可以將其劃分為成長階段的早期壁畫藝術、鼎盛階段的中期壁畫藝術和衰落階段的晚期壁畫藝術三個階段。早期,由于戰亂頻繁,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時暢時阻,敦煌壁畫的內容簡練,形式上線條粗獷、自由奔放,用濃墨勾勒定形的線條特色更加遒勁瀟灑,人物形象具有飄逸感和原始性。敦煌壁畫中的人物造型古樸健壯,其面容與姿態乃至整體畫面的氣氛都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中西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再加上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使敦煌藝術達到了最鼎盛時期,在壁畫內容上出現了故事畫、經變畫、飛天畫等。這一時期在線條的使用上愈加成熟,疏密有致、柔中有剛,落筆、運筆、收筆都有粗細的變化,刻畫的人物更加豐富立體,比較接近真人。其肌肉內在的堅實感以及關節轉動的自然感都達到了中原畫家“動筆形似,畫外有情”的境地。
北周時期,比例不對稱的現象逐漸消失。晚期的敦煌壁畫基本承襲了隋唐時期的壁畫內容,人物造型盡管和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但是面相呆板,有形無神,缺乏內在藝術生命力。另外,晚期壁畫藝術中的線描表現手法更加成熟,書法的運筆充分體現在了繪畫中,甚至將數十種線描集于一幅畫面中,通過不同的線條來表現不同人物的神韻,展現出了富有情趣的時代風格。
從整體上來看,敦煌壁畫基本遵循了對稱的法則,但其在局部畫面上尋求不對稱性,從而打破了完全對稱的格局。
高校是培養與學習、教學、研究相關的工作人員為主要任務的教育機構。近年來,傳統玉雕逐漸進入了高等美術教育中。傳統手工藝對于高等美術教育來說具有具體性、總結性、系統性、科學性,其更加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于玉雕專業來說,研究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藝術是最重要的。對敦煌壁畫的造型藝術進行系統性、理論性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民族繪畫藝術形成全面的了解,又能為傳統文化的延續做出重要貢獻,從而為學生日后的玉雕研究和創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敦煌壁畫藝術對于當下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其具有強烈的民族性,且是十分必要的。當今時代是多元、雜糅的歷史時期,學生通過對敦煌壁畫的研究能夠直接體會到中國傳統人物的造型特征與繪制技巧。在高校玉雕專業開設敦煌石窟壁畫研究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感受美,創造學生對于“美”的表達能力。傳統玉雕從古代流傳至今,在每個朝代都未曾中斷,其作為中華藝術文化史上集大成的存在能夠培養人們美好、和諧的心理,從而實現對學生完美人格的教育。此外,高校通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鼓勵學生創新,也能夠達到弘揚民族文化的目的。敦煌壁畫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藝術造型體系一脈相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有著本民族獨特的造型觀。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敦煌壁畫藝術,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對其進行多元化的普及。
在高校中研究敦煌壁畫是高等教育手工藝創新發展的優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敦煌文化是由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融而產生的,其在構圖、色彩、線性、審美等方面能夠對學生給予重要的啟示。而造型藝術的發展傳承是有序的,在當下,學生只有繼承和探究傳統文化,將現代審美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玉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