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晨 周 驍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玉雕作品是玉雕師創作觀念下的實體產物,不同的創作觀念下將會產生不同風格的作品。當下是個文化多元的時代,信息交換頻繁。西方現代極簡主義也隨之進入我國的藝術領域,使玉雕創作產生了新的變化。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現代人整日奔忙于喧囂的都市環境中,龐雜的信息干擾著人們的思維和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極簡主義的藝術風格備受推崇。其主要強調由繁到簡、強調直觀的感受和回歸自然的原始趣味,能夠使人們從世俗生活的泥沼中跳脫出來,得到心理的片刻寧靜。在玉雕藝術中融入極簡主義藝術風格可以促成新的審美結合,推動玉雕技藝的發展,保持玉雕技藝的藝術活力。
極簡主義,也被稱為極少主義。其并不是現代所稱的新簡約主義,而是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紐約興起的應用于非寫實繪畫與雕塑藝術的新藝術思潮。它的產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早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極簡主義就產生了萌芽。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大概可以歸咎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戰爭造成了社會動蕩,促使人們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另一方面,戰爭期間人們顛沛流離,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那些復雜奢侈的事物。相反,簡單、明了的事物更加具有實用性,因而被人們所接受。
這種萌芽最早表現在了20世紀初馬金托什所設計的“高靠背的椅子”上。透過這件作品的設計風格,我們已經可以隱約地看出極少主義傾向的表現形式。同時,我們還能夠在1913年俄國畫家馬列維奇的作品《白底上的黑色方塊》上看出這種表現形式。雖然這幅作品是至上主義的代表作,但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其簡潔明快、直達本質的美感,這種感覺正是極簡主義所追求的。它是在“包豪斯運動”的影響下開始流行的,其理念就是致力于追求簡潔明快的形式美,尋求精神層面的凈化,去蕪存菁,直達本質。對于它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借用極簡主義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所說的一句話,“Less is more”,即“少即是多”。最能代表這句話的作品就是1929年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和“巴塞羅那椅子”。這是凡德羅的代表作,是公認的“少即是多”的代表作,也是極簡主義的代表作。
玉雕構思實際上是一種認識活動,它是玉雕師對他所處的社會現實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玉雕是傳統的雕刻品種,歷史躍遷,時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玉雕師的審美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但當下大多玉雕師的創作并沒有掙脫傳統創作理念的桎梏,仍舊采用以往的玉雕構思,陷入了循規蹈矩的怪圈。其設計構思大多來源于千年未變的傳統造型,流于世風民俗的諧音造型,仿自古代器皿的素活造型,描摹名人字畫的書畫造型,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造型。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加大。部分流于形式化的玉雕作品缺少當下藝術所具有的時代性和藝術表現力,脫離了當下人的審美趣味,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玉雕作品的審美需求。因此,傳統的設計構思需要推陳出新,設計者需要設計出契合當下時代特點的玉雕作品。
當下的玉雕藝術創作需要與時俱進,體現當下時代的藝術表現力。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極簡主義給玉雕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在藝術上,其不必再追求復雜煩瑣的工藝,應該褪去傳統設計構思給人們帶來的審美疲勞,減去不必要的元素,突出雕刻的表達主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料性。極簡主義講究“少即是多”,而玉雕本來就是“做減法”的藝術。設計者應用最簡單的雕刻語言來表達玉雕師的思想,而不是借助傳統的設計構思單純地表達美好的寓意。應用最少的雕刻手法來表現玉石的美感,而不是用繁復的技法體現玉雕師技術的高超。玉雕是門藝術,而不是門技術。極簡主義在創作方面為玉雕呈現了另一種設計思路,更加貼合當下社會的審美追求。
綜上所述,中國玉雕藝術想要不斷地發展前行就必須在契合時代脈絡的基礎上繼承優良的傳統玉雕文化,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并化為己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以,在玉雕創作中應該介入其他優秀的藝術觀念,不斷創新,為玉雕藝術的創作提供新的設計概念,在作品形式上顯示出更加貼合當下時空的藝術特征,從而為玉雕技藝的現代化創新提供另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