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天馳 何心一 南通理工學院
“斫琴”是古人對制作古琴的雅稱,斫琴的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選木材、造琴型、上漆灰、上配件四大環節。
選木材是斫琴的第一步,也是斫琴者經受考驗的開始。一般說來,老而不朽的木料為古琴制作材料的首選。在古代,人們為了造出一把好琴往往是絞盡腦汁,廣覓良木——逛遍古寺大殿,重金購買懸鐘架鼓之木。蹲點民居拆遷現場,只為撿拾棄置的房梁。更有甚者掘古墓、拆棺槨,只為尋得一塊造琴良材。古時斫琴講究“面桐底梓”,即面板要選用輕巧的桐木,底板需選用堅硬的梓木,這樣造出的古琴綜合素質最高。
斫琴師覓得佳木后先要對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古人處理琴材多采用“燻曝”法——先將木材浸于流動的水中數月,再撈出使其經歷風吹日曬,靜待木液自然風干。待木料處理完畢后,即可按照一定的尺寸制造板材。古琴面板厚約五厘米,底板厚約一厘米,具體數值可以根據板材的松透程度和個人的喜好上下浮動。板材準備完畢便可以進入造型環節。
這一工序主要是指琴面和槽腹的制作,一般包括制板和合琴兩個步驟。外表看似復雜的古琴本質上其實只是一個由面板和底板組成的共鳴箱。通常情況下,琴師會先根據繪制好的圖形制鋸出面板、底板的形狀,再在面板上刨出適當的弧度。兩塊板材間的空心部分即為古琴的槽腹。槽腹的大小并無明確統一的標準,需依據木料質地、板材厚度而定。只有將槽腹的結構處理得當,制好的古琴才會擁有美觀的外表,才能奏出醇厚美妙的音色。
將處理好的面板和底板黏合二為一的工序稱為“合琴”。古人合琴多用黃明膠、牛皮膠、魚鰾膠。面底合一后,再將岳山、軫池、雁足、龍齦等附件粘貼上去,造型環節到此基本結束。
緊接其后的上灰胎是斫琴后期工藝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容易出差錯的一步。只有當琴體上的每個部位都經歷過這道工序,古琴的外表才能長久地保持光滑亮麗,彈出的音色才能沉而不散,韻味才能歷久彌新。更重要的是,這道工序是避免“顯音”(彈按琴弦時,發出帶有金屬感的沙音)之大忌的關鍵。因此,從古至今,斫琴師都對這一環節無比重視。
灰胎也稱“底漆”,由生漆和磨細的鹿角霜調制而成,將其上于古琴表面,堅固耐久,不易磨損。為了使胎面薄厚適中,斫琴師會在過程中反復進行打磨和補胎。灰胎干透大約需要十天時間,隨后上弦試音,若無沙音則可開始髹表漆。
古琴的表漆按顏色可分為紫、黑、朱、褐、黃數種,匠人還可以將不同顏色的漆料混合,調配出喜歡的顏色。一般而言,表漆至少要上兩遍,且順序有先后之分:第一遍應使用松節油稀釋過的生漆,以便生漆更好地滲入灰胎之中。第二遍則要用濃度較高的生漆,這樣琴體的表面才會平整而富有光澤。待生漆干透便可以拋光、上配件。
上配件是斫琴的最后一個環節,配件包括琴徽、琴軫、雁足、琴弦等。琴徽是位于古琴外側緊靠一弦處的平面記號,用于標注十三個泛音的位置,其材料通常為貝殼,即人們常說的“螺鈿”,較貴重的材料有金銀、翡翠、玉石等。如今,人們還想出了刷指甲油、黏卡通貼紙等經濟實惠、富有創意的替代方案。琴軫,是古琴上用于調弦的小柱。雁足是支撐琴身的兩只“腳”。由于琴軫和雁足要長年累月地承擔弦的拉力和琴的重力,因此在制作時一般選用質地堅硬的材料,如紅木、紫檀、玉石、牛角等。
自制古琴成品或許不如現成的商品那般精致,卻是獨一無二的。斫琴的過程是賦予無生命的木料以靈魂的過程,更是人與琴培養感情、溝通心靈的過程。對于廣大琴人來說,斫琴更是一種信仰——只有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的古琴才能真正奏出自己心底的聲音,這正是對匠心的一種獨特的注解。